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 工作动态 > 详情

数字普惠金融发力纾困小微企业

文本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0日10:46 李珮

  当前,在紧抓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支持其平稳健康发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

  近一段时间,随着各地复工复产、春耕备耕工作的有序推进,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平台、科技企业,正依托新技术优势,便利服务流程,加大对于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渠道和新模式。

  数字普惠创新迎机遇

  早在年初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就研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3月16日,央行实施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个至1个百分点;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

  一直以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引、推动以及金融同业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从前端的客户获取、大数据征信,到信息系统开发、风控模型搭建、贷后用户行为预测等,都是业内不断深挖的方向。

  此次疫情给中小微企业带来的冲击受到各方关注。然而,因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传统的普惠金融线下服务渠道,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业务办理等受到了限制,普惠金融服务需要进一步通过数字平台进行信息聚合、资源配置、技术支撑和金融支持等。

  一方面,数字金融普惠平台利用数字技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零接触”线上化的服务,简化金融业务办理流程;另一方面,将以往未曾获得金融服务的“长尾”客户纳入,挖掘支付、社交等场景数据和沉淀数据,完善信用评估,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让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疫情之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迎来了一个机遇“窗口”,将有利于金融机构主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和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强化数字普惠同业合作

  科技与金融的加速结合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大型金融机构已着力完善开放银行战略布局,加速推进金融科技能力建设。在数字普惠金融同业和跨界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夯实疫情防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数字普惠金融市场也面临着调整和转型。基于此,有的金融科技公司选择通过升级完善自动化审核流程、数字化风控体系、智能化客服系统等来提升与拓展自身的数字普惠金融能力与路径。有的则是寻求与其他的金融同业合作,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方式的专业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水平。

  《金融时报》记者从京东数科了解到,京东数科在近期与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圆集团”)围绕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数字化升级等方面的最新合作中,京东数科方面发挥技术和业务优势,探索为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金融云、数据分析、AI应用、区块链等底层能力支撑,构建基于数字科技的中台能力以及提供金融场景拓展与客户开拓等支持。金圆集团则是发挥综合金融服务资源及业务板块优势,双方共同创新金融科技服务,激活企业信用资本,补足企业流动性。

  大型的金融科技公司或是科技企业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拥有用户和交易数据优势,但金融业务、普惠金融产品欠缺,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则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体系,业务板块较为完善,这也是两者频繁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疫情之下价值更为凸显

  自2016年G20杭州峰会明确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一直是金融机构重点发力的领域。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则加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就是通过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强数据的挖掘应用,延伸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创新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和组织架构,解决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的瓶颈。

  疫情期间,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正是利用多维度数据及时完成对小微群体的授信,坚持贷款的持续、稳定发放。如建行将“结算云贷”“薪金云贷”等普惠金融线上贷款产品集合到APP终端,客户自助申请后几分钟即可完成审核并放款。再如京东数科通过“京保贝”“京小贷”“数字农贷”“京东快银”等数字化产品来帮扶小微企业、农户。目前,“数字农贷”已经累计服务近100家养殖合作社,其中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近40家。

  从短期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突破疫情的限制,有针对性地为有需要的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体户、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直接解决融资问题。长期来看,在这一特殊时期积累的实践经验,有助于逐步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长尾”客户借当前疫情的契机能够进一步并持续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越来越多的小微客户被纳入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未来,不仅是金融服务,在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上,健康管理、信息分享等相关服务也有望进行嵌入,从而更精准地进行应用创新,提供更加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

文本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