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来源:大众网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2日12:43

疫情期间,传统供应链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单一客户之间市场竞争的竞争已逐渐地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同一供应链内部各方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供应链之间的贸易关系,也成为在商业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由于疫情原因,供应链上不少下游企业停工,不少企业货款收不回来,现金流再充沛的企业也经不起货物的滞压。据统计数据显示,单个企业,银行融资只占企业财务成本的20%,而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等的财务成本占比超过40%。目前全国企业每年的应收账款规模约26万亿左右,然而金融机构和保理公司的应收账款融资总额约为2200亿,不到1%。因此,从应收账款入手,疏通上下游的资金堵点,供应链金融大有可为。
2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积极推动运用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应收账款抵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方式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3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中,就针对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提出了六方面具体措施。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后,以适当方式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
可是,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一般只做一些反向保理和明保理业务,多为线下业务,异地公司操作不便且流转困难,还存在一定风险。那么,较之传统的融资方式,在供应链上金融有何不同?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融合发展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产业供应链,而不是金融。没有合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作为支撑,金融就是“空中楼阁”,这也就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金融科技的引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能够重新勾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相对关系,将中小微企业真正纳入供应链的网络体系中,使中小微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生态中的经营行为数据变成“可评价的信用”和“可流通的资产”。
壹链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各项技术,赋能真实业务场景,通过自主研发的行业金融平台将企业信用及业务场景转化为可溯源的数字凭证,同时搭载的各项数字金融产品,可为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智慧融方案,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由于疫情影响,供应链上的企业普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资难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核心企业希望“身体力行”, 开拓供应链金融这块巨大的蛋糕。将产融结合的主动权继续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中心化”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但“中心化”并不是依靠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垄断地位(比如对资金、物流和信息流的控制来争夺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而是基于核心企业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建立更加高效的供应链生态圈。本质上是核心企业利用金融科技把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主体连接起来,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的平台。
与之对应的,是“去中心化”模式大发展。“去中心化”模式降低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撑的依赖,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显著降低供应链交易中的验证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难题,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中。比如平台类企业运用大量的交易数据、物流类企业运用海量的物流数据,都能作为有效的切入点来建立“去核心化”的生态。
未来“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两种模式将不断发展,供应链的发展日趋繁荣,可延伸的空间的更为广阔,形成竞争趋势并走向融合发展的共建生态。
文本来源:大众网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