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2日09:54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了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公示(2020年第一批),对8个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一半应用类型为金融服务,另一半为科技产品,同时多个项目为持牌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等联合申请。
具体来看,4个金融服务应用分别是:基于多方安全图计算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交通银行、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富数科技),基于区块链的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浦发银行)、“上行普惠”非接触金融服务(上海银行),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供应链融资服务(华瑞银行);4个科技产品分别为: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与政务数据融合产品(中国银联、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信盟链”风险信息协同共享产品(建信金融科技、建设银行),“融通保”中小微企业票据流转支持产品(兴业数金、兴业银行),“易融星空”产业金融数字风控产品(聚均科技、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记者获悉,此次试点将力图摸索更具穿透性、专业性的新型创新监管工具,形成兼顾金融科技创新与安全的双赢局面。业内指出,上海市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既是我国金融监管的创新举措,又是上海金融科技中心乃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一步,将有效促进技术资源集聚,引领未来发展。
创新应用聚焦多元生态融合
5月17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启动。时隔仅两个月,首批创新应用就正式向社会公示。此次公示的8个创新项目,涉及多元主体、多类要素、多种技术,充分表现出金融科技行业的多元生态融合。
首先从参与主体来看,有银行与电信运营商、科技公司的携手,也有四大银行与旗下科技子公司的协同,还有清算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其次是多类要素融合,例如,工行上海市分行和聚均科技共同打造的“四流合一”(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产业金融数字平台,中国银联应用于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的金融数据与政务数据融合平台,兴业数金和兴业银行联合申报的“融通保”中小微企业票据流转支持产品都是其中的典范。此外,还涵盖以大数据、分布式账本、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证书等为代表的多种技术融合应用。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实践教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原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康对记者表示,上海市场体系完备、主体集聚,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必将激励更多的适当主体和相关业态加入。各市场主体在上海,将通过首批试点、金融要素市场等特有资源的协同联动,积极进行“需求—场景—痛点—研发—项目—应用”等系列实践和价值创造。
着力探索普惠金融新路径
记者了解到,打造普惠金融新模式、新方法,是此次试点的重要内容。在首批创新应用中,就有多个项目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直指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信息与信任不对称等融资痛点。
例如,交通银行、中移信科、上海富数科技的“基于多方安全图计算的集群分析监控平台”项目主要通过多方安全计算、图计算等技术,在可信计算环境中实现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的关系图谱数据融合,识别企业集群背后的复杂关系链条以及欺诈风险,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助力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浦发银行的“基于区块链的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项目综合运用区块链、可信执行环境等技术确保数据安全,提升交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运用开放API技术,与符合条件的供应链关键性企业和头部电商平台等合作,构建线上融资渠道;以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对企业身份进行多维度交叉验证,降低融资业务风险。上海银行的“上行普惠”非接触金融服务,运用人工智能、数字证书、大数据等技术优化服务流程,为小微企业提供基于移动银行的“非接触”融资产品,有效缩短了从申请到融资款到账的时间,提高融资效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指出,金融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定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范风险,把金融改革开放任务落实到位。聚焦到金融科技创新的服务对象来说,重中之重是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当前环境下,加快新技术与新金融的结合,需要以改善信息数据治理与价值发掘模式、着力推动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研发等为抓手,引领金融科技场景与功能创新,全面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前沿技术驱动创新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从此次公示的创新项目来看,“技术赋能”特点尤为突出,通过多种前沿技术应用,直接支持优化金融功能、防范风险和提升效率。
具体来看,建信金科、建设银行的“信盟链-风险信息协同共享产品”项目采用了分布式账本、K-匿名、分布式身份认证技术打造联盟级风险信息协同共享产品,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金融机构信用审批、对公贷款等金融场景,有效优化机构风险防控业务流程,建立风险信息共享生态联盟,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华瑞银行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供应链融资服务”项目,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确权材料的一致性比对,运用区块链技术降低数据被篡改风险,确保货物确权环节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放款审核环节线下审核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在韩康看来,上海首批公示创新项目的总体技术和功能特征是显著的。主要是推动市场主体间的数据开放与共享,利用区块链和生物识别技术等开展业务主体的数字身份认证与核验,将人工智能用于数据资产融合服务中数据权益的隔离和确权,推动多种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发挥金融科技的风险防范和提质增效作用。
韩康认为,上海是我国金融基础设施数量最集中、体系最完备的所在地。这一方面将不断地释放金融科技创新需求,另一方面还将通过金融基础设施,强化和支持相关市场主体的金融科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联、票据交易所、清算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保险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等都将会不断地带来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强大的技术支撑。
此外,记者获悉,在聚焦前沿技术、着力提升创新性的同时,此次试点也为金融创新构筑了多重安全防线。首批创新应用均高度重视风险防控,精心构建风险预警监测等防控机制,设计了项目的事前评估系统。同时,首批创新应用按照监管要求高度重视对相关主体权益保护,特别重视消费者主体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完整安排机构自身和自律性组织的全方位投诉处理和补偿体系。
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业内指出,上海市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既是我国金融监管的创新举措,又是上海金融科技中心乃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步骤。
2019年10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印发《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并以《指导意见》为抓手,积极支持上海探索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占领金融科技制高点,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上海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中心能力。
今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初步建成之年,在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上海市为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统筹布局,各类市场主体创建和创新活动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在上海特殊的金融市场环境和发展时机下,适时在上海推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开辟了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崭新路径,既是展现已有成果,又是集聚技术资源,更是引导未来发展。
“上海在基础性条件和金融环境来说,已经具备独特的优势禀赋,并且也在国家政策方面享受众多先行先试的支持,足以支持两个中心的建设。尤其是作为金融要素集聚中心,上海的试点成绩应该突出体现在丰富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和效果等方面。”杨涛说。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可以预见,未来全球金融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评价将可能增加金融科技相关指标。一方面,上海应继续积极布局和深化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另一方面,应集聚智力资源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高校成立金融科技方向相关人才培养的专业和项目,培养助力上海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的金融科技人才。与此同时,要立足当前,注意发挥已有优势采取进一步措施,支持金融科技公司等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在上海设立机构。
文本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