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来源:证券日报、蓝鲸财经、36氪等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7日12:56

迄今为止,生鲜到家行业最大规模的融资花落——每日优鲜。
7月23日,每日优鲜宣布完成新一轮4.95亿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投,工银国际、腾讯、阿布扎比资本集团、苏州常熟政府产业基金、Tiger Global、高盛资产管理旗下基金及其他数家机构联合出资,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此轮融资也是生鲜到家行业目前的最大规模融资。
01
为何频受资本青睐?
其实,今年5月,市场曾传出每日优鲜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超过30亿美元,且投资方包括中金资本的消息。不过,当时每日优鲜方面对此不予置评。
天眼查数据显示,每日优鲜于2014年12月至2018年9月共完成七轮融资,融资金额累计近9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高盛、联想创投、元生资本等机构,其中腾讯共参与四轮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优鲜在此轮融资中引入了具有中资背景的中金资本,此前“国字号”资金鲜少进入生鲜到家赛道。
生鲜到家行业目前正在经历的转变,行业也正在经历新一轮洗牌和升级,竞争也从过去在简单粗暴的烧钱比拼,逐步转变为供应链和盈利能力上的竞争。
根据胡润研究院7月10日发布的《2020胡润中国10强电商》列出了中国10强本土电商企业,按照企业市值或估值进行排名,每日优鲜上榜,位列第10位。
生鲜电商行业大规模烧钱补贴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投资人的考量势必更加谨慎,未来能够持续获得融资的企业必将是有独特优势的龙头玩家。
当前,生鲜到家行业的头部化趋势明显。
(图源Trustdata)
中金资本总裁肖枫认为,日优鲜的核心能力主要有两点:一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二是强大的信息化、智能化能力。“对于生鲜电商来说,竞争的关键是供应链和运营能力的比拼,供应链决定了公司能走多远,而运营效率决定了公司能做多大。”而4.95亿美元的融资和新投资方的加入,将让每日优鲜在生鲜到家这个赛道上有更多发挥空间。
据悉,每日优鲜本轮所融资金,将主要投入到“公司智慧连锁技术和产地供应链能力的打造”,以此为核心能力推动商业模式的持续进化,让更多家庭买得省心,吃得放心。而非市场营销补贴。
02
供应链能力成关键
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让生鲜线上渗透率加速到了两年后。
根据第三方机构Trustdata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线上生鲜超市的用户规模高速增长,2月行业MAU同比增速达到了两年来最高的131%,尽管三月数据微有回落,但用户规模仍在较高位。
来自每日优鲜老股东时代资本的调查验证,本次疫情客观推动了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习惯的形成,促进了各年龄层用户线上购买生鲜。时代资本曾分别在今年三月初和五月底在每日优鲜用户群做过两次调查,称疫情过后86%的新用户会继续使用每日优鲜。
需求侧井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整个行业供给侧能力被挑战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能力接住这场提速,带给生鲜电商的只有“消化不良”。
前端流量的涌入、订单爆发式的增长、用户习惯的形成,每一位生鲜行业从业者都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但却不是人人都接得住。供给侧任何一环断掉,都会影响履约的质量,从而损害用户体验。
对此,每日优鲜得到的一个启示是必须要强化供给侧的核心能力。过去零售行业很难实现跨区域、跨品类的高效复制,而智慧连锁可以帮助每日优鲜在保持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商品丰富度和性价比,满足消费者“方便优质一站式购齐”的需求。
根据每日优鲜公开的资料,其极速达商品多达3000-3500款,生鲜商品平均周转天数1.5天,每日5点前售罄率5%,损耗率控制在1%,并在成熟区域实现了近10万元的年坪效。
另外,在智慧连锁战略里,每日优鲜会将商品、物流、营销三大业务总共拆分出300个环节,再对其一一进行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升级。比如它用智能补货算法代替了受人能力高低影响的店长补货制,并以每天300万次的运算量,对全国每个前置仓内的每款商品进行精准补货,从而在损耗和售罄上达到平衡。
“展望未来五年,线上生鲜超市行业将进入快速成长阶段,用户覆盖会从早期人群向主流人群普及,用户渗透会从补充购买渠道向主要购买渠道升级,线上生鲜超市将成为主流人群的主要购买渠道。行业格局正在从百亿级别短跑的小组赛到千亿级别长跑的淘汰赛,上游供应链生态和数字化连锁,将成为最终的胜负手。”在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看来。
(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徐正.图源网络)
03
已实现盈利性增长
生鲜零售是一个长价值链、低毛利、大规模的生意,注定了薄利多销的命运,徐正形象地称之为“撅着屁股捡钢镚”。
事实上,2019年12月16日,每日优鲜就曾对外宣称,预估公司业绩将达到部分盈利。在2016年7月,每日优鲜还宣布其在北京实现区域性盈利,并于2018年,开始走出华北大本营,向华东、华南、华中等区域拓展版图。
对此,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称,随着公司对买手团队构建、账期政策等的长期投入,每日优鲜正和越来越多供应商形成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我们过去每周都会和一个头部供应商展开战略合作,对方供给我们的商品也是行业里的独家价格”。
王珺认为每日优鲜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摆脱掉补贴,让商品既有价格竞争力,也有健康毛利率,同时实现更好的用户价值和更高的经营质量。“每日优鲜在成本侧已经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盈利性增长。”他说每日优鲜在扣除了包含采购成本、优惠券、损耗、物流、配送、前置仓和大仓的房租、人工等运营成本项后仍然盈利。
正是因为长期坚持以组织作为正负手,才使得每日优鲜对未来做出了盈利的判断。
毫无疑问,生鲜到家是一个有万亿规模的大市场,也是社区零售线上化的高频入口,每日优鲜拥有行业领先的高经营质量,已连续六个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经营性正现金流。“我们看好基于数字化连锁和重仓供应链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是持续健康增长的底层驱动因素,更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壁垒。”肖枫强调。
04
“前置仓”模式曾被质疑
根据每日优鲜方面提供的信息,每日优鲜于2015年首创“前置仓”生鲜到家的商业模式。目前在中国16个城市为数千万家庭提供“3000款优质生鲜,30分钟送达”的服务,凭借在上游供应链和智慧连锁核心能力上的长期投入,业务规模超过百亿,并保持健康的盈利性增长。
但外界对前置仓这种“烧钱”模式一直存有些许质疑。
“这里有一个误区,事实上前置仓并不烧钱。”每日优鲜合伙人及COO孙原的看法是,烧钱是把钱花在了没有长期价值的地方,但一个前置仓的成本投入很低,一个前置仓所需要的物业,从100平到300平不等,取决于你所覆盖的区域的密度,以及那个区域需要的品类的丰富度,这是一个相对来说不大的选择集。一个仓库的投资,相对于一家店面来讲省很多。你要做的是租到一个地方,房租是店面的1/3,仓库只需要简单的装修和基建,主要就是理顺水电和建冷库。一个仓的装修费用就是五六十万,一平米不到1000块钱,建10个仓的投入也不过是几百万,建仓并不是一个非常烧钱的投资。
另外,由于布局全国并未在单城进行高密度覆盖,每日优鲜不能保证一线城市以外的地方也实现北京四环的覆盖密度,做不到两小时达,这会不会给其他行业玩家拓维的机会?
对此,孙原认为,中国的零售或者生鲜的纵深很长,前置仓模式代表的是一种更加极致的消费体验,而比较便利的极致消费体验不会一下子渗透到最九线。电商实现一线到九线的渗透,经历了20年的时间,生鲜也一样,它可能会比电商快,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渗透比之前快了,但也不会那么快,前置仓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商业模式,在5年之内它都适合一、二、三线城市,再往下的四、五、六线城市有另外的模式去渗透。
四、五、六线城市还在走一、二、三线走过的路,从菜市场的零散的流通渠道逐渐在向店面效益整合发展,那是另外一套玩法。七、八、九线的县乡镇就更不一样了,它可能是另一个菜市场整体提效的过程。我们并不觉得整个中国的生鲜会是一个模式做全部,生鲜是基于社区的,一定会围着社区的业态特征去转。
“我觉得生鲜这个市场足够大,它是一个万亿市场,做深、做透需要耐心,我们也给了自己足够长的耐心。我们在不同城市也在布局不同的业态方式,在这个万亿市场里,做大规模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实现。”孙原肯定的说。
文本来源:证券日报、蓝鲸财经、36氪等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