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 工作动态 > 详情

重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首批项目公示(2020年第一批)

文本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1日09:42 汪子旭

  近日,重庆市发布首批5个拟纳入重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入围的试点应用项目包括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银行、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机构的金融服务和科技产品,涵盖多方学习、5G、区块链、自然语言处理等多种前沿技术,聚焦区域特点纾解小微涉农金融服务难点痛点,着力提升普惠金融水平。

  重庆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公示信息表

1

  2020年1月,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积极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重庆市于今年4月印发了《关于推进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全市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此次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更具穿透性、专业性新型创新监管工具,是重庆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应用,助力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创新举措,为重庆市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多元融合助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重庆市此次公示的5个创新项目,参与机构类型广泛、涉及多种前沿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融合,充分展示出金融科技创新的多要素深度融合态势。

  从参与机构看,有商业银行、科技公司、行业协会等多类型机构的参与,部分项目还涉及不同类型机构之间的技术协作。从技术上看,此次入围的项目涵盖了多方学习、区块链、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多种前沿技术。在多维度立体化场景方面,搭建面向三农服务终端客群的涉农信贷平台,构建以科技手段强化服务意识的方言智能服务平台,联合打造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解决银企互信的电子函证平台等。在多要素融合方面,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函证平台,为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提供数字函证服务,解决传统银行函证效率低、成本高、可靠性差等问题;重庆农商行在整合本行数据以及重庆市供销社、工商、税务、司法等外部数据基础上,结合腾讯云企业互联网舆情、企业的网络经营行为等数据,完善银行KYC(了解你的客户)体系,增强银行风控建模能力。这些项目都体现了应用场景、技术、数据三要素的深度融合。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擎教授向记者表示,今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赋予成渝两地建设双城经济圈的使命,中央交给重庆的任务中就包括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此次重庆公示的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是一种金融先行的实践,能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助推金融服务创新,无疑也是对重庆努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呼应和助力。

  着力纾解小微涉农金融服务难点痛点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为贯彻国务院相关部署,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积极会同重庆市级试点成员部门,组织和引导辖区机构,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助力金融支持疫情防控“24条”、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40条”等相关政策的实施,倾情倾力服务“六稳”“六保”工作,千方百计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为推动疫情后经济全面复苏,提供金融服务保障。

  记者了解到,首批创新应用中有多个项目直指小微、涉农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尝试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手段,拓展普惠金融新思路,丰富普惠金融样本。例如:重庆农商行“基于多方学习的涉农信贷产品”项目运用多方学习和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适用于涉农信贷的创新风控体系,强化银行KYC体系和风险建模基础,提升银行反欺诈和客户需求洞察能力,为“三农”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度小满科技的“磐石”项目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严密的风控解决方案,提高对欺诈等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助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为金融服务触达更多普惠群体提供更多可能。重庆银行“基于5G的数字化移动银行服务”项目利用5G大宽带、低延时等特性,将传统的柜面服务搬到线上,利用实时音视频传输与人工智能,解决远程客户身份识别难题,突破传统信贷对业务时间、业务场地的限制,有效化解疫情期间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黄震教授指出,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深化金融科技创新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利于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确保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加速助推经济复苏进程。

  紧扣区域特点探索普惠金融创新

  记者了解到,重庆基于自身大城市、大农村的客观事实,如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加速金融产品创新,探寻普惠金融“短、小、频、急”的高效解决方案,拓展普惠金融受惠群体,是此次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此,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支持辖内“三农”建设,联合腾讯云推出了“基于多方学习的涉农信贷服务”,运用大数据为客户提供免抵质押的纯信用信贷服务;针对重庆地区方言特点推出“支持重庆地方方言的智能银行服务”,为不同社会群体,尤其中老年客户群体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智能语音服务能力,满足普惠金融服务需求。

  重庆银行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字化移动银行服务”,重点对网点覆盖不足的偏远地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特色化金融服务,拓展金融服务渠道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五年规划,将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0年4月,重庆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作出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任务部署。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综合运用各种前沿金融科技力量,服务好小微与初创企业,是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出更多金融需求场景,成为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市场源泉。

  把握发展机遇推进金融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重庆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核心城市,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实施,激活了大量多元化开发性金融服务需求,为重庆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黄震表示,在重庆市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既是我国金融监管的创新举措,也有利于发挥重庆市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助推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

  2015年11月7日,中新两国政府在新加坡签署了《关于建设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框架协议》及其补充协议,正式启动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将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中新金融科技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形成金融科技创新、开放的良好生态。

  据悉,重庆市正在推进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建设,将与两江新区江北嘴金融科技港一同运作,形成“一区一港”联动发展格局。重庆市作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运营中心,具有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和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城市的先行先试优势;新加坡有着亚洲领先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在高科技领域的悠久历史,是亚太地区金融科技发展的典型代表。业内专家指出,重庆市可以在后续加大与新加坡的合作力度,引导两地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合作探索运用科技手段丰富金融应用场景,提升两地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培育金融科技创新、开放新高地。

文本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