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 工作动态 > 详情

分手不易!美银:欧美企业若要脱离中国供应链,代价高达1万亿美元

文本来源:财联社、财经网、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4日10:33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以下简称“美银”)最新研究显示,希望将生产流程转移到中国以外的欧美公司,恐将在未来五年内面临高达1万亿美元的代价。

1

  01、全球进入新一轮产业变革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全球产业格局就已处于新一轮变革中。

  美银指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全球各地企业就已在将供应链从全球化转向本土化。其中因素有很多,包括贸易摩擦、国家安全担忧、气候变化和自动化的兴起。而新冠疫情更是催化了这一进程。

  研究显示,疫情已导致全球80%的行业面临供应链中断风险,超过75%的行业被迫扩大其现有产业回流计划的范围。

  美银全球研究主管Candace Browning解释称,“虽然新冠疫情是加速这一转变的催化剂,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向‘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的转变,搬迁有利于股东、消费者、雇员和国家等更广泛的群体。”

  在美国银行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中,约三分之二(67%)的受访者认为,本土化或供应链回流将是后新冠时代最主要的结构性转变。

  美银预计这一转移代价高昂:若将所有不适合中国消费的、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转移出中国,可能在5年内使企业损失1万亿美元。

  不过美银认为,为了抵消这种大规模“回流”带来的更高的运营成本,决策者和企业管理层可能会采取积极的行动。

  政策制定者预计将通过减税、低成本贷款和其他补贴来提供帮助,正如美国、日本、欧盟和印度最近宣布的类似措施。

  02、通过贸易关税或税收政策强制实现并非良策

  瑞银集团(UBS)全球财富管理首席经济学家Paul Donovan表示,虽然生产本土化可能会带来经济效益,但只有通过企业自身选择和效率评估,而不是通过贸易关税或税收政策来强制实现,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特朗普政府去年对中国征收的贸易关税,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挤压美国公司利润率的形式来消化其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导致效率下降,通胀压力加大。

  如果企业是因为自动化、数字化和机器人技术,主动地将生产本土化,他们就可以有效地搬迁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成本削减将抵消更昂贵的劳动力成本,这就具有了商业意义。只有这种资源的本土化才能减轻保护主义政策的损害。”Donaovan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英美日前报道称,亚洲商界有一句老话:“中国打喷嚏,亚洲就感冒”。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供应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费国,想和中国“说分手”实属不易。

2

  03、需快速谋划供应链发展新方位

  8月18日,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和香港丝路顾问公司(SRA)联合发布《重塑供应链:亚太及相关地区的复苏与复兴》报告。

  《报告》指出,认为生产将从中国向外转移是较为片面的观点,虽然部分低成本制造活动持续向其他地区转移,但实际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能源、矿业和基础设施设备等中国重点战略领域的出口市场份额在持续增长。

  一个全新且灵活的复杂格局正在形成。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须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质量水平,构建起面向未来、面向全球、更具韧性、极富竞争力、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从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开放的角度来谋划供应链发展新方位。


文本来源:财联社、财经网、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