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来源:人民网、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澎湃新闻、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31日09:34

8月19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最新一期全球贸易趋势评估报告“货物贸易晴雨表”(Goods Trade Barometer)并指出,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出现历史性下滑,但其他指标显示,第三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及产出将出现部分上升,全球贸易初现复苏迹象,但复苏力度和趋势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最新全球“货物贸易晴雨表”读数为84.5,较100的基准值低15.5个点,较去年同期下降18.6个点。这是2007年以来的最低数据,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谷底相当。该读数也与世贸组织今年6月份发布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世贸组织当时预测2020年第二季度货物贸易将比去年同期下降18.5%。货物贸易下降的确切程度,要在得到4月份至6月份的各国(地区)官方贸易额数据时才能确定。此前世贸组织曾发出预警,2021年全球贸易出现V型反弹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L型复苏才是真正的前景。
世贸组织货物贸易“晴雨表”通过采集货物贸易统计数据,就当前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拐点提供早期信号,每季度更新一次,与服务贸易“晴雨表”相配合。数值超过100时表明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高于预期水平,低于100则表明低于预期。
01、各项指数开始回升,航运港口复苏迹象明显
世贸组织6月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4%。按照这个估算,再加上最新一期“货物贸易晴雨表”读数,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比2019年萎缩了13%。全球贸易趋势或不至于过于悲观,但将远低于疫情前的趋势。世贸组织经济学家在6月份曾警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表明,有关2021年全球贸易将出现强劲V形反弹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由于经济和贸易政策以及疫情演变的不确定性仍在上升,全球贸易出现L形复苏仍是可能的前景,即经历下行之后在一定增速上保持平稳运行。
从“货物贸易晴雨表”读数的分类指数也可以看出全球货物贸易趋势。商业航班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密切相关,是衡量全球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从今年2月底到4月中旬,全球航班减少近80%,其中国际航班降幅大于国内航班。截至7月底,航班总数逐渐恢复,但仍比今年初低40%左右。此外,美国交通运输部当地时间8月18日表示,中美将各自允许其国内航空公司将两国间的航班数量增加一倍,增至每周8班。
由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记录的集装箱船每周港口停靠量显示,2020年2月,当疫情蔓延加重加快的时候,港口停靠量急剧下降,随后出现反弹。但随着疫情进一步的蔓延,港口停靠量在4月至5月再次下降。
截至8月初,集装箱船停靠量仍同比下降约7%,但较5月份11%的降幅略有改善,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出现。
据中国港口协会消息,最新一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港口生产运行监测与分析(8月1日至8月10日)》显示:
8月上旬,我国沿海主要枢纽港口业务明显提速,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0.9%,在大宗商品进口快速增长带动下,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6.5%。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5%,较前期加快6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同比增长6.2%,内贸同比增长15.2%,增速均加快。
截至8月18日,今年海关监管进出口中欧班列2898列,同比增长41.42%,搭载货运量突破203.29万吨。其中,进口106.44万吨,出口96.85万吨。在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中欧班列以其稳定高效的特点,在保障国际防疫物资运输和中欧邮路畅通、稳定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2、中国助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中国不断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推动建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应急协调和管理机制。中国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和在后疫情时期在供应链方面的能力获得了国内外的点赞。
德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日前在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发表文章称,抗击疫情会促使全球供应链朝着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持续扩大内需,加上亚洲的人口红利,意味着需要中国供应更多产品。中国在电子、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化工行业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性未来几年还会持续增加。
英国广播公司的文章援引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启迈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87%的受访美国公司表示,中国大陆依然是其重要供应来源地。调查指出,“中国政府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为加强国际抗疫合作、促进经济恢复提供支撑。”
中国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克服各种困难,加大复工复产力度,物流、运输、海关等多方合力保障供应链畅通运转。
“中国强化内需对经济的有力支撑,推动消费与供给同步复苏。”意大利“财务运营”网站指出,目前中国的工业经济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诸如卡车运输量、发电量等关键活动指标,大多已回到2019年或更高水平;居民消费也出现强劲复苏,“这让在华跨国公司受益,更增强了继续布局中国的信心”。
文本来源:人民网、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澎湃新闻、新华社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