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9日15: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1月6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介绍金融机构合理让利落实进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出席吹风会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刘福寿。
图片来源:国新办网站
在发布会上,刘福寿表示,在金融科技方面,“一方面支持金融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创新,同时坚持创新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要为实体经济做贡献。我们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到统一的监管范围。”
资金要去实体经济
不要玩“钱生钱”游戏
刘国强表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坚持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的方向,以制度和政策的确定性应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前期由于疫情原因,不确定性非常大,那怎么应对?就是政策要有确定性,货币政策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数量,当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来。另外,资金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要有确定性的预期。还有,资金去哪里?要去实体经济,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
让这三个确定性应对高度不确定性,效果是好的。当前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央行的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保持稳定,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随着LPR改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顺畅,刚才说的1.5万亿元的让利目标今年是可以完成的,这些政策为“六稳”“六保”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看,国际上总体呈现出经济复苏的态势,虽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即使疫情出现反复,也不大可能回到一季度的全面停摆状况,所以总体恢复的方向应该是确定的。这是国际经济的环境。
这一段时间,国际上都在讨论未来应对措施退出的问题,特殊时期的政策也不能长期化,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一致的意见是,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退出的时机和方式需要进行认真评估,主要是根据经济恢复的状况进行评估。金融还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济状况决定金融的政策应该怎么去适应。
不能出现“政策悬崖”
刘国强表示,国际经济是总体复苏的,中国的总体状况好于国际,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几个方面都是全球领先。
最近我们做了一些调研,从趋势看我国经济比较强劲,政策效果正在发挥作用,市场信心在恢复。无论是出口、投资、消费,虽然有的还没有达到正常速度,但是它的边际变化,一个月比一个月的变化的趋势是非常强劲的,相信中国经济明天会更好。
从实体经济的三大需求、从供给、从金融角度判断,经济都是比较强劲的,动力比较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要考虑下一步的政策,总体上当然继续保持松紧适度,当然政策调整要基于对经济状况的准确评估,不能仓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效果,要把实体经济服务好。
另外也不能出现“政策悬崖”,政策突然中断可能很多方面适应不了。所以调整政策要评估,要考虑这些因素。
当前贷款利率水平合适
孙国峰表示,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体系为主,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体系传导。国债利率是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贷款市场的基准利率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中央银行通过政策利率,包括作为短期政策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作为中期政策利率的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来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进而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这个传导渠道是通畅的。
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旺盛,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信贷需求也十分强劲。2020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6%,连续7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2020年1月至9月普惠小微贷款增加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9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4.92%,比上年12月下降0.96个百分点;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
这些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特征,融资需求在增强。包括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仍然十分强劲,说明当前的贷款利率水平是合适的。
至于票据融资,票据融资只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渠道,不能仅以票据融资的多少判断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是要看这些企业贷款增长以及实体经济贷款增长的整体情况。
目前正开展清理银行乱收费专项行动
梁涛表示,银保监会把推动减费让利作为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重要抓手。前三季度,21家全国性银行服务收费减费让利1873亿元,预计银行业今年全年可实现减费让利3600亿元左右。
一是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目前已对超过3.7万亿元企业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有效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三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30.5%。前三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去年全年下降0.82个百分点。21家全国性银行落实小微“两禁两限”政策减免212亿元,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个人抗疫减免233亿元,主动减免市场调节价服务费用316亿元。
三是坚决清理规范减免银行保险机构收费。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取消信贷资金管理费、小微企业提前还款违约金等,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逐步缩减银行收费服务项目,近年来已陆续减免几十项收费项目。
四是大力整治违规收费问题。开展违规涉企收费治理和小微企业融资收费检查。今年7月对6起违规涉企收费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开通报。目前正在开展清理银行乱收费专项行动,始终保持严监管的高压态势。
货币政策将及时调节力度、节奏和重点
孙国峰表示,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根据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及时调节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一方面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将适时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对于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坚持协调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坚持开放发展,推动金融双向开放,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坚持共享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普惠性。
人民银行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创新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把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监管
刘福寿表示,金融科技方面,银保监会一方面支持金融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创新,同时坚持创新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要为实体经济做贡献。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到统一的监管范围。
银保监会将完善风险全覆盖的监管框架。增强监管的穿透性、统一性和权威性,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
刘福寿介绍,自2017年起,银保监会集中整治不规范的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到目前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
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方面,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境内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为80.2%,部分银行逾期60天以上贷款也全部纳入了不良。
互联网金融风险形势根本好转。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已经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到目前的3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
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得到控制。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7个百分点,配合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在压降存量风险的同时,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规范融资,近三年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增持地方政府债券11万亿元。
“两条腿走路”推进养老金融改革
梁涛表示,这个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是总体保障水平,特别是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是有限的,财政投入在持续增加。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比较窄,资金积累规模有限,只能满足小部分群体养老需求。所以2018年5月,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标志着我国开始运用税收优惠手段探索建立第三支柱。
截至2019年底,参保人数是4.7万人,保费收入2.45亿元,所以说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长期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产品供给是不足的。人民群众自发性的中短期储蓄理财成为个人积累养老资金的主要形式,缺少制度化的、长期的养老安排。
养老金融是我国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养老金融的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国务院金融委做出专门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目前,我们正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一方面,我们坚持正本清源,研究明确养老金融产品的标准,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对不符合标准各类带有“养老”字样的短期金融产品坚决予以清理。
另一方面,我们稳步推进创新试点,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开展养老金融试点。支持相关机构发展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为养老金融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文本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