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初,安倍政府出台“供应链改革”计划后,“大批日本企业排队撤出中国”的新闻一度甚嚣尘上。加上在美国频频怂恿各国与中国“脱钩”的背景下,不禁引发中国舆论关于“日企供应链要去中国化”“大批日企撤离中国”的担忧。
那么真相是否如媒体报道所称“日企正在大规模撤离中国”?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对在华日企的最新调查显示,大部分日企并无撤出中国的打算。
自新冠疫情以来,日本政坛多次出现“减少供应链对华依赖”的声音。3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未来投资会议”上表示:“由于中国等国向我国供应的产品减少,对我国供应链的影响令人担忧,因此对一国依赖和附加值高的产品,谋求生产据点回归我国,让生产据点分散到东南亚等地以实现多元化。”4月7日,日本政府出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紧急经济对策”,其中包括一项企业改革目前脆弱供应链的计划——对愿意回到本土的企业共提供2435亿日元(约合154亿元人民币)的财政预算支援。几个月后,日本又追加860亿日元补贴,扶持口罩及医药品等企业将生产线撤回日本。据媒体报道,第一期有90家在华日企申请回归日本,其中57家获得补助金;另有50家企业申请到东南亚各国投资,其中30家获得补助金。第二期报名申请于7月22日截止,日本政府8月5日公布第二期的申请情况,共有1670家企业申请搬回日本或是搬迁至第三国。从日本经产省公布的企业名单看,包括防护口罩、基因检测试剂、消毒酒精等在内的防疫用品生产企业有40多家。从日本经产省公布的企业名单来看,目前已获得补贴的企业,包括防护口罩、基因检测试剂、消毒酒精等在内的防疫用品生产企业40余家。不过,作为在华日企主力的汽车制造、金融和商贸类企业,并不在其中。“政府的政策导向并不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还是要跟着市场走,而绝大部分日企到中国投资,目标就是中国市场,并不想移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公共支援部的田中琳大郎表示。一个多月前,日本新任首相菅义伟首访东南亚时再提供应链多元化。日本首相菅义伟10月18日开启了为期4天的外交首秀,出访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菅义伟将东盟称为“老朋友”,并表达出大力推动日企投资东南亚、建立多元物资和零部件供应链的意向。据悉,日本政府为充实医疗及汽车零部件在中国以外的供应网,将支援企业南迁东南亚。日方已确定支援的30个项目中,半数将在越南实施。实际上,日本早就开始为实现供应链多轨化进行布局。9月初,日本与澳大利亚和印度就共同构建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产品和零部件供应链一事达成一致。日媒认为,由于新冠疫情的加剧,日本过于依赖中国制造的医疗物资,导致它在紧急时刻面对供应问题。加上中美关系对立激化,经济上脱钩加深,日本正寻求加深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日经指出,从过去十年东盟的贸易总额来看,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急剧增加。数据显示,东盟贸易总额从2009年的1.5万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2.8万亿美元,而中国所占比重从11.6%增加到18%。日媒此前曾多次报道,日本政府正在努力降低对中依赖。有数据显示, 2015年,日本在中国企业达到3.3万多家。到了2017年,日本在中国的企业降为3.2万多家,比2015年减少1000多家。对此有专家表示,从中国撤离的日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是在中国转型升级中必然被淘汰的。即使日本两次出台补贴,日企还是基于自身发展进行考虑,并没有盲目跟风。中国日本商会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0白皮书》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9年8-9月对在华日企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日企并无意愿将生产线迁出中国。另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报告称,今年1-5月,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大约是59亿美元(约合6200亿日元),增幅与去年相同。其中,丰田汽车和中国5家企业开设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燃料电池系统。日本《经济新闻》称,日本政府迁移政策对汽车行业影响有限,中国每年2500万辆规模的汽车需求和完善的产业链使日系车企不仅不会轻易撤离,而且还会加大电动化、智能化等投资。与日企1-5月对华增资的6200亿日元相比,日本官方提供的3200多亿日元撤资补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在10月刊发文章提醒日企,目前中国市场至少拥有三方面优势:首先是中国产业集聚已形成可观规模,其他国家难以替代;其次,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未曾被动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复苏,预计2020年增长1.9%,2021年增长8.2%;最后,中国最早也是最成功控制住疫情,没有受到第二波疫情影响。外企到底想不想走?数据无疑是最好的回答。10月16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00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6.2%,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7.8%。这表明,中国吸引外资不仅总量在增加,而且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