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8日09:05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肺炎在全国蔓延,截至2020年12月31日,国外疫情情况依然严峻,英国先后出现两种不同变异新冠病毒,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90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33万例,且这一数据仍然在不断增长。而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均受到了影响。
有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23.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0.5%,降幅比1-5月份收窄1.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收窄6.9个百分点,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不过上半年,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物流运输快速恢复,物流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民生领域物流持续向好。而到了下半年,物流市场规模水平持续提升,物流成本稳中有降。进口物流需求量显著增长。疫情防控期间,市民的医药健康、生鲜、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应急需求量普遍增长,京东、拼多多、苏宁、天猫等电商物流平台和多点联合线下零售商超,积极开拓线上业务,客单量及线上订单量大幅增加。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政经格局深刻变化,中国持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六稳”“六保”政策落地,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恢复性增长,有数据显示,我国前三季度GDP增长由负转正,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22786亿元,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此外,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主要运行指标转正回稳。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下降11.8%,2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跌至26.2%。经过艰苦努力,7月份起主要指标由负转正。1-11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66.2万亿元,同比增长3%;11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达57.5%,升至年内最高点,物流业的强大韧性,为我国经济运行率先由负转正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将持续推动扩大内需、支持创新发展、改善营商环境,加上低基数因素,经济增速很可能恢复至正常增长水平以上,在中国银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2021年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指出,预计2021年我国GDP将增长7.5%左右。宏观政策方面,未来将继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精确性和灵活性,推动消费转型升级与投资提质增效,加强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
和传统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在每一个环节上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资金投入也更大,目前已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事实上,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而看似简单的一个要求,这背后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2020年以来,疫情的突发对我国冷链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冷链运输产品的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事件不断发生,这引起了政府对冷链物流运输方面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类冷链物流安全运输的相关政策,从多维度指导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不仅在冷链运输方面,据了解,相关政策还包括冷链基地打造、农产品、生肉运输、疫情工作要求、冷链运输设施及其他冷链物流相关内容。据记者了解,由国家卫健委和中物联冷链委制定的《食品冷链卫生规范》强制性标准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将于明年发布实施,以上文件是冷链物流行业第一个强制性标准。
新冠疫情自2020年1月份大规模爆发以来,对我国企业生产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从1—2月的进出口整体来看,新冠疫情以及春节假期延长的因素对于我国外贸的进口和出口两端均影响明显,相比而言出口端的影响更为显著。具体而言,由于疫情使各地工业企业春节复工时间延后,交通、物流、仓储等配套行业受限,检验检疫工作更加严格,以上因素在短期内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交易成本和风险,从出口结构上看,当前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工业品,占比高达94%,但尽管短期内疫情对我国出口贸易有一定影响,但是其影响是阶段性和暂时性的。从进口结构上看,我国进口产品主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矿产品。其中,最主要产品为制造业生产中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矿物燃料,针对前者,由于当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相对稳固,作为制造业大国,若出口市场萎缩,国内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的进口需求一定会萎缩。不过,随着疫情的控制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的恢复,此类产品的进口量相应回升。
“智能化”这个热词提出较早,对于物流行业而言,智能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每一环节参与者的感受。2020年之所以“智能化”再次成为热词,是因为新冠疫情对智能产业尤其是智能物流来说,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和机遇。在物流行业,应急物资的调拨、分发,应急物流与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等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据记者了解,2020年,我国物流企业均通过提供无人配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支持等不同类型服务,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其中不乏构建应急物资管理平台,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物资采用二维码/RFID签单等电子技术手段,与终端进行一一绑定,实现物资筹措、仓储物流实时跟踪。对疫区车辆搭配基于GPS、LBS、Wi-Fi等定位技术的产品,确保物资运输途中不失联,并实现通行信息化、平台化管理,对运输线路实时监管等。
解析:疫情之下,我国物流行业涉及到物资产能、库存、调拨、分配,更加考验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统筹能力。在2020年,表现亮眼的京东物流利用仓库智能化设备,如分拣AGV机器人、自动化智能仓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把物流短链、智能、共生的理念在应急物资运输上进行充分发挥。顺丰速运则利用自身的物流技术和供应链服务能力,打造一条从供给到物流交付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应急物资运输以及居民生活。此外,苏宁的无人智慧物流仓,实现了整件商品从收货上架、存储、补货、拣货、包装、贴标以及分拣全流程的无人化与高效率。其实,物流智能化不仅仅体现在末端配送的智能化、仓储的智能化,在供应链能力的背后,数字供应链、运力优化布局等都至关重要。
2020年9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因此,调整运输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需要以公铁水等多式联运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物流成本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和效益。从发达经济体经验看,通过调整运输结构,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无缝化衔接和一体化组织,可提高运输效率30%左右,降低运输成本20%左右。因此,通过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大力发展陆空、海铁、公铁、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提高衔接水平,降低货运物流成本,可全面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而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使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另外,相对于目前公路运输占主体的物流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的方式,更加凸显运量大、绿色低碳的优势,还可以降低大宗货物公路运输对公路路面的影响,减少对公路交通秩序的干扰。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