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五十三次会议,对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工作作出部署。实际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在“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中明确提出“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金融委的有关部署,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举措,将加快推进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进程,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定位将进一步清晰,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方面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农发行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杜彦坤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金融委会议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工作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受访专家对此分析认为,具体来看,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分类管理将是未来政策性银行深化改革的关键和基础性工作。政策性金融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金融领域的成功实践。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策性业务的不断发展,政策性金融公司治理机制和职能定位滞后的问题越发明显。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开启了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新征程。2014年底,国务院陆续批复了三家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主要提出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实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核算三方面内容。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一方面,分类分账管理基本落实,内部资本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经营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在服务实体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服务国家战略有力有效。“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规划能力”。可以预见,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的相关工作将在“十四五”期间加速推进。此番金融委会议对改革工作提出要求也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实际上,政策性银行始终面临如何处理好政策属性和银行属性这对关系。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一直是近年来银行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政策性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的请示,指出要厘清政策性和自营性业务边界,强化政策性银行的政策功能定位。2020年初,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落实开发性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分账管理、分类核算要求”。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金融委会议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工作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金融委会议提出,要坚持依法合规,完善规则制度,一行一策,从增量改革入手,渐进式、分步骤推进存量业务改革,实现业务分类管理分账核算,有序提高透明度,强化资本约束,加强风险管理,健全激励机制,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推进分类分账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引导政策性银行将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进行合理分离,避免道德风险、防止金融套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金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发展格局。”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的分账管理、分类核算将是未来政策性银行深化改革的关键和基础性工作。综观近年来政策性银行业务的经营与布局,不难发现,其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且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优势业务。据了解,农发行作为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近年来,坚守政策性职能定位,有效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职能作用。今年上半年,该行累计发放粮棉油贷款2817.13亿元,同比多发放246.44亿元;累计发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贷款2875.6亿元;累计发放基础设施贷款5024.36亿元;累计发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318.5亿元。进出口银行则聚焦主责主业,把“稳外贸”作为年度工作重中之重。截至2020年末,该行本外币贷款余为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01%。其中,人民币贷款投放及新增均创新高。2020年全年累计投放稳外贸贷款1.9万亿元,同比增长44.46%,支持领域包括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等。上述金融委会议强调,要“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央对‘三农’工作也提出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农发行肩负的职责任务越来越重大、越来越艰巨。这些履职任务都需要农发行深入贯彻落实政策性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在金融支持‘三农’领域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杜彦坤表示。此外,杜彦坤强调,随着内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农发行改革发展也面临突出困难和挑战,比如“三农”业务边界约束问题;推进业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瓶颈和堵点;风险防控压力持续加大;市场化筹资持续承压,利差进一步收窄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持续深入推动落实政策性金融改革来破解。
文本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