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 行业动态 > 详情

专题发布会 | 关于推广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新闻发布会

文本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7日14:50

10月21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徐善长、体改司副司长蒋毅、青岛市副市长张军、温州市副市长殷志军、泉州市副市长吕刚参加发布会,介绍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并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主持发布会。


图片



情况介绍



图片  | 徐善长:

首先,借此机会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于体制改革工作,尤其是对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及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高度重视,今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调研时强调,“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刚才孟玮同志在开场白中提到的2019年年底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民营企业的第一份中发文件,《意见》的出台和后续落实都受到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牵头部门,近两年来,会同各地方各部门聚焦民营经济面临的短期突出问题和长期体制机制难题,大力推动《意见》落实,取得了一些成效,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借今天这个发布会向大家展示几组数据:


一是“零的突破”,油气进出口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民营企业首次获得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成品油非国营出口资格。铁路投资建设领域实现零的突破,首条民间资本控股的杭绍台高铁有望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车。民营企业核电领域建设投资实现零的突破,首家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核电项目。


二是“5847件”,保护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产权及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不断优化,20多部涉产权法律法规立改废,5847件涉产权规章规范性文件被清理,4050件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妥善化解。


三是“全部清零”,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列入台账的无分歧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欠款全部清零。


四是“53%”,截至8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52.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5%。今年已为7000多万户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户数增长30%。前8个月,银行机构新发放的企业类贷款中,53%发放给民营企业。


五是“10.2万台套”,全国40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将10.2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和90余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纳入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是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联动的系统工程。地方尤其是城市层面,作为直接与民营企业面对面的“最后一公里”,是提高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的关键环节。在近两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通过持续的跟踪发现了一些工作基础扎实、勇于探索创新的重点城市,在专家评估等工作基础上,选取青岛、成都、常州、温州、台州、泉州、佛山、江阴等8个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对其做法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了此次首批推广的72条典型做法。这72条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3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此次推广的72条做法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几乎涵盖了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每个方面都直指民营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比如,最受关注的融资问题,清单中有20条做法占总量近1/3的篇幅,都是针对这个问题,涵盖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首贷、续贷、转贷、融资担保、信用融资、民间金融等多个方面,都直接回应了民营企业融资的“切肤之痛”。


二是首创性。为突出引领性,此次推广清单中的半数做法都是全国首创,很多都是“从0到1”的大胆创新。比如,青岛市在机构改革时率先成立的民营经济发展局,温州市首发的民间融资“温州指数”,泉州市率先推动的民营企业“党建入章”,等等,充分体现了这些城市在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方面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三是可操作性。推广清单中的事项,都是可即学即用的具体做法,这些做法都不是纯“高大上”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小切口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的“微改革”“微创新”,都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以上是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整体介绍,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此次推广的经验做法,这次我们请来青岛、温州、泉州三个城市作为代表,一会大家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向三位地方领导发问。



答记者问


上海证券报记者:

当前有少数声音将一些规范行业发展的监管举措曲解为“打压民营经济”。对此,您怎么看?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哪些具体体现?

图片  | 徐善长

近段时间,有关部门针对资本无序扩张、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出台了监管举措。这些举措,针对的是“无序”,强调的是“规范”,是推动相关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务实行动、必要之举,不针对特定所有制企业,更不是针对特定所有制的特定企业。由此引发的“打压民营经济”的曲解和杂音,是毫无根据的。依法整顿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是成熟市场经济的表现,将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创造更公平、更优化的发展环境。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主要集中于下游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以及直接接触类的生活服务业企业等,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多点散发的态势,生存压力尤为显著。但在中央和地方各类惠企纾困政策的支持下,大量民营企业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凭借自身活力和韧性,稳步前行,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比如,今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28.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8.2%,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成为我国外贸连续16个月正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再比如,入围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的中国民营企业(不含港澳台)共有34家,比上年增加5家。前不久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也显示,民营企业利润水平增长显著,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水平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广大民营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为国为民分忧,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冠疫情、局地汛情等面前,积极作为,充分展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包括各类所有制在内的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载体。“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的一贯方针,“两个毫不动摇”,两句话要一起讲,一个都不能少。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要通过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既要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治理、改善管理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要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中新社记者: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亲而不清、清而不亲的问题很难解决,请问温州在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形成良性的政企互动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图片  | 殷志军: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千方百计给民营企业家创造优越条件打造优质平台,为企业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确保政商关系“亲”在行动中、“清”在骨子里。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精神为引领,大力弘扬“义利并举”的温商精神,旗帜鲜明倡导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全国首个通过法定程序立法,将每年11月1日定为“民营企业家节”,企业家不仅是“自己人”,更是“座上宾”。把“义利并举”作为新时代温商精神的内核,持续注入追求卓越、守正创新、富于创造、大气包容、美美与共、奋斗奋进的时代内涵。建设世界温州人家园和民营经济博物馆,为民营企业家打造精神家园、情感地标。率全国之先发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指标体系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评价体系两个地方标准,引领广大企业家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典范。


二是以制度为保障,推行“三清单一承诺”,不断完善亲清政商关系机制建设。推出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及清廉民企建设“引导清单”。组织全市3.5万名领导干部书面签订了“反对不按规则办事行为承诺”。加强对政商交往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教育和监督,严肃整治损害亲清政商关系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化实施“清廉民企优化、清廉行业引领、清廉园区样板、清廉市场提升、清廉商会示范”五大工程,全方位加快亲清文化培育。目前,我市已建立22个清廉民企示范点,55家民企成立纪委,建成1.3万个企业效能监测点。


三是以平台为依托,建立常态化规范化政企沟通渠道,推动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建立“政企圆桌会议”等平台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刚性规定涉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重大经济决策和重要产业政策,必须征求企业家意见。与市长热线12345整合搭建企业维权服务平台,设立“企业维权接待日”,实现企业维权“只进一扇门”。创办温州“民营经济学院”,举办“亲清政商学堂”“青蓝新学”等培训班,上线全国首个亲清政商“云学堂”,让企业家和党政干部“同在屋檐下、亲清共成长”。


四是以服务为基础,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增强亲清政商关系实际获得感。委派超万名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万家企业,定期联系(上门)解决企业各类问题,自2018年“万名干部进万企”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化解各类企业问题21052个,化解率达98%。与时俱进推出战疫惠企新政,累计为企业减负近1000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创新民营企业精力减负20条刚性措施,减轻企业参会负担、合理统筹入企调研活动、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切实解决服务企业“过繁”“过度关爱”等问题。


下一步,温州将不断推进“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切实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全力打造健康的政治生态、构建公正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京报记者: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给民营企业尤其是处于下游的中小企业带来比较大的经营压力,加上近期电力供应紧张,会不会进一步给企业带来要素成本的上升?请问国家对此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会有哪些举措?

图片  | 蒋毅
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上涨,给下游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经营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增产增供、投放储备、进出口调节、市场监管、预期引导等多种手段,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多批次投放铜、铝、锌、原油等国家储备。督促重点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增产增供,加快释放优质产能。持续加强期货现货市场联动监管,约谈部分行业重点企业及协会,多次赴有关交易中心及重点企业进行联合调研,督促企业守法合规经营,依法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违规行为。下一步,我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大宗商品价格监测分析,组织好后续批次国家储备投放,多措并举增加市场供给,持续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遏制过度投机炒作,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相信随着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落地,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下游企业经营压力也会逐步有所减轻。


关于电力价格,近一段时间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国内煤炭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我委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迅速出台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措施,全面放开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将市场交易电价浮动范围从上浮不超过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上浮不限。在当前电力供求偏紧的情况下,市场交易电价可能出现上浮,一定程度上会推升工商业企业用电成本。分企业类别看,对高耗能企业而言,由于其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影响会大一些。但改革的初衷就是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市场交易电价有效反映电力供求和成本变化,用电多、能耗高的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上浮多一点,有利于抑制不合理电力消费,改善电力供求状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对其他一般工商业用户而言,由于其单位产品生产用电少,用电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低,市场交易电价出现一定上浮,所受影响是有限的。


同时,考虑到不同用户的情况,我委还作了针对性安排:一是鼓励地方通过采取阶段性补贴等措施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优惠。二是继续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制造业投资等方面的一系列惠企纾困措施。以上举措将有效对冲对中小企业生产成本带来的影响。

中国县域经济记者:


近几年,转型升级对于广大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但很多企业都反映面临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请问泉州市在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有哪些举措?


图片  | 吕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运作,扎实推进智能制造、质量品牌、服务型制造三项行动,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第一方面是当好引路人。一是系统谋划产业升级路径,抓产业规划引领,先后编制实施18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推动薄弱环节强链、缺失环节补链、关键环节建链,引导企业逆周期投资。“十三五”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4.8%。二是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踩准节拍促转型,组织企业家考察、迭代培训等,激发科技、产品、品牌、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意识。三是推动民营企业“党建入章”,在全国率先推行民营企业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推动3500多家民企党建写入公司章程,设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技术攻关小组、红色车间班组等1.1万多个,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装上“红色引擎”。四是完善民营企业家培训培育机制,深入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领航行动”,连续11年创办泉州市“企业管理创新”名家讲坛。


第二方面是当好推车手。一是建立跨部门联动化险机制,市县联动、政企合力保市场主体,比如,2019年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建立信息通报预警、风险监测、法律援助、政策效果反馈评估等4项机制,指导1300家企业抱团申请加税排除,当年出口逆势增长21.9%,被中宣部作为典型。二是建立产业数字化改造“两头补”激励机制,改革技改资金和科创经费使用办法,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组建产业基金、补助首台套等办法,已建成智能车间超100间、智能生产线超1000条、工业机器人超万台,企业上云上平台超3000家。三是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改革产学研合作机制,采取公办专营、公办补助、民办企办补助等模式,“一院一策”引进18家大院大所。四是推动构建“大手拉小手”产业生态圈,搭建中小企业扶持平台,鼓励本地产能对接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方面是当好服务员。开展“进千企、走千商、访千才”,今年来市县两级领导带头走访企业、客商、人才近万人次,摸排解决用工、用地、资金等问题超3000件,签约项目超百个,总投资近千亿。

澎湃新闻记者: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了,这次推广的经验中温州有很多涉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做法,请您介绍下作为全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的温州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图片  | 殷志军:

2012年,国务院在温州设立全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温州以金改“十二条”为主线,一以贯之引金融活水灌溉实体经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有效缓解。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无抵押贷款”产品,破解企业缺抵押物融资之堵。率先开展“无抵押贷款”专项试点,创新推广“授托贷、诚信贷、权益贷、批量贷”融资模式,将各类非传统抵质押物的“沉睡资产”“权益资产”分别以授托、质押、信用贷款等形成转化为“信贷资产”。比如,通过创新“农民(小微企业)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将企业存货、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应收账款、股权等6大类近30种“非标”资产盘活为信贷资金,打破银行“非抵押担保不贷”的传统贷款文化。


二是提升全链条金融服务水平,破解企业多环节融资之难。针对企业“首贷难”问题,率先建立企业首贷户的专项推进和监测机制,帮助缺信息、缺渠道、缺担保、缺征信的“零信贷”企业跨越首贷障碍,2019年以来累计拓展首贷户近2.3万户、首贷金额855.8亿元。针对企业“续贷难”问题,创新推出“年审制”“分段式”“增信式”等产品,2019年以来累计续贷2078.73亿元,惠及企业和个人24.17万户次,为企业节约成本约5.93亿元。针对企业“转贷”难问题,创新“政府应急转贷+行业互助增信”模式,截至今年9月末,累计发放应急转贷资金1.63万笔,金额1437亿元。


三是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探索,破解企业融资信息之阻。开发上线温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汇集28个部门、5000万条企业信用数据,打通多维度信用信息壁垒,汇集“融资对接、信用评价、助贷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有效帮助提升企业融资获得率和效率。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金融机构54家,成功为3.4万户企业提供授信超1000亿元。同时,全国首创技术产权证券化交易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技术产权获得低成本融资提供了新途径。


四是建立全周期风险处置机制,破解企业深陷“两链”之苦。针对大量优质企业因“担保链”被动遇险问题,将风险企业划分为保护、帮扶、破产重整、逃废债务四种,“一企一策”分类处置。针对企业破产案件多、审理程序复杂问题,创新破产企业预重整制度,办结全国首例具备个人破产实质功能的个人债务清理案件。针对企业风险发现滞后和处置被动问题,开发上线温州“金融大脑”平台,建立重点企业债务风险预警模型,筑立金融风险“防火墙”。


下一步,温州将以金融服务民营经济为主线,以金融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构建起金融财政协同、金融服务直达惠企、全产业链融资通畅、金融治理现代化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全国金融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推广的“温州经验”。

封面新闻记者:

民营企业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力量,请问青岛市在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图片 | 张军:

首先代表青岛市人民政府,对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也感谢封面新闻记者的提问。大家都知道民营企业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创新也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首先是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创造。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推进民营企业创意创新工作实施方案》,鼓励企业根据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提出发展的创意和想法,采取“开门办会”的方式,由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牵头,相关区市和市直部门负责同志现场办公,倾听企业创新创意发展方案,制定了“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精准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发布30个创意创新项目,创意项目总投资金额超300亿元,27个项目完成落地,落地率超过90%。


二是充分发挥平台载体作用。发挥海尔等大企业共创平台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加速赋能,海尔所属的海创汇已成功孵化出3家上市公司和5家独角兽企业。我市还成立了青深企业家联谊会和青沪企业家联谊会,搭建起与深圳、上海的合作交流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出台了更好发挥商协会作用的实施意见,组建了行业协会商会联盟。


三是梯度培育民营和中小企业。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搭建民营和中小企业金字塔式成长梯队。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每年评选发布新经济高成长企业,举办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不断发掘和培育高成长性企业。自2019年开始,我市已连续举办三届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推动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永久落户青岛。目前,全市已有13家独角兽企业,在中国独角兽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五,成功跻身全球独角兽城市前十名。


四是不断激发金融潜力活力。开展了“贷动小微”专项行动,提出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缓解还本付息压力、完善“首贷”金融服务等21项工作要求,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我市还设立了中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对辖区内的企业提供10日内低费率转贷业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渡过短期资金难关。自开展转贷工作以来,累计为3200家(次)企业提供了470亿元左右转贷资金,有效降低了企业资金周转成本。


各位朋友,“海纳百川”是青岛独特的城市气质,创新活力是青岛鲜明的地域特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导向,努力打造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试验区、创意活力动力源和产业发展增长极,欢迎更多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来青投资兴业!

中国经营报记者:


发改委此前提出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请问目前民营企业参与混改现状如何,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发改委还将采取哪些措施鼓励民企参与混改?

  图片  | 徐善长:


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参与混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提升,总体进展顺利,阶段性成效突出。


混改试点方面,2016年至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牵头开展国企混改试点,先后推出了4批共208家试点。目前,近100家试点已经完成了引入战略投资者、调整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深度转换经营机制等主体任务,共引入外部资本2000多亿元,外部资本平均持股比例达到35.9%。近60家试点企业已经开展或计划同步开展骨干员工持股、限制性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计划,员工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平均为8.6%。面上看,2018—2020年,中央企业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超过3000户,引入社会资本共计5000多亿元。中央企业所有者权益中,引入社会资本形成的少数股东权益由2012年的3.1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8.4万亿元,少数股东权益占比提高10多个百分点。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实施混改150余项。各地通过混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900亿元,不少地方在混改中在战略投资者引进、股权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均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改的效果集中体现为“五升五降”,即:混改企业治理能力和活力效益提升,亏损面下降;各类资本权益保值增值,企业杠杆率下降;混改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核心员工流失率下降;混合所有制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与业内领军企业差距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市场准入限制下降。


“引资本”与“转机制”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混改十六字方针要求,坚持做到“三因三宜三不”。国企混改着眼于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引导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加速推进混改企业深度转化经营机制,实现“引资”“引治”“引制”相结合。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派出董事、监事、经理层等高级管理人员,深度参与公司决策、经营管理和内部监督。以混改试点为例,完成试点主体任务的近100家企业中,超过80家混改企业在优化调整“三会一层”过程中,均有战略投资者进入董事会。民营企业在市场机制、效率效益、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势与国有企业的资本、资源、技术、管理优势实现有机融合,混改企业迸发出勃勃生机与强劲发展动能。以混改试点为例,已完成试点主体任务的企业,国有资本权益平均增长20%以上,营业收入较改革前平均增长22.6%,营收利润率较改革前平均提高2.1个百分点,2019年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长33.9%,其中完成股权激励的企业净利润平均增长43.8%,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企业仍大都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黄金珠宝、东航物流、江航装备、内蒙一机、中粮资本、铜牛信息、长电联合、南网能源、有研粉材等10多家试点企业相继登陆股票市场,成功实现资产证券化。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部署,进一步延伸工作内容,细化指导服务,研究建立混改引战对接机制,为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搭建更多平台和渠道。持续做好优秀混改试点示范和混改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工作,供有改革意愿的企业参考借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在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领域开展增量混改。同时,我们正在总结混改试点和面上混改实践经验,研究制定深化国企混改实施意见,将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上升为政策制度,推动国企混改不断深化、取得更大实效,培育更多产权多元、治理现代、激励有效、充满活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中国日报记者:

在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尤其是激励地方进一步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还有哪些工作考虑和安排?


图片 | 蒋毅: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依然不小,我们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履行牵头部门的职责,下大力气持续抓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是着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发现和了解民营企业在产权保护、招投标、市场准入等领域存在的典型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二是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通过破除区域间涉民营经济政策壁垒、建立区域间利益协同机制,推进涉民企政务服务协同、区域市场协同,从而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要素不流动、市场不联通的问题,为全国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探索路径。


三是积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平等享受有关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增量混改,在开展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等工作中,积极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按照文件部署并应地方强烈要求,开展“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将此次推广经验的8个城市作为首批创建城市,同时会同各省选择一批创建联系点城市,形成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第一梯队”。通过创建工作,进一步激励地方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持续探索创新,持续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持续带动面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新黄河记者:

我们注意到,在此次推广的经验中,青岛市有一条是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设立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专责机构-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这在全国并不多见,能不能简单介绍下设置这个部门的考虑以及目前运行的情况?


 图片 | 张军: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子,青岛要实现城市的崛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先要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青岛市在2019年的机构改革中,整合扩充全市服务民营经济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职责,在全国率先组建了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的民营经济发展局。该局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积极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强对全市民营经济工作的管理引导,在服务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


为全面加强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统筹领导,青岛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直部门和区市政府和相关区市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青岛市各区市的工信局等部门都加挂了民营经济发展局牌子,成立了区一级的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全市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联动机制。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成立以来,以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开创了青岛市民营经济快速起势的新局面。通过出台《青岛市促进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办法》《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法规文件,不断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通过设立“青岛企业家日”、开展“企业家宣传周”、举办民营经济创意会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彰显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坚定决心。通过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加速打造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式的惠企政策服务平台,目前这个平台三年上了三个台阶,当前正加速推进财政惠企资金兑现的全流程服务。通过设立“市委书记信箱”,为民营企业建立起了与市委、市政府顶格沟通的渠道。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今年1-8月,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3.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9%;民营企业进出口3660亿元,同比增长45%,占同期全青岛地区外贸总值的66.6%;民营经济实现税收902.8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62.5%;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22.3万人,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的81.3%。民营经济发展局的设立,充分调动了我市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也推动形成了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总结了泉州发展民营经济的“晋江经验”,近二十年后的今天,请问泉州如何在新时代将“晋江经验”进一步创新发展?

   

图片  | 吕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7次深入泉州、晋江调研,2002年亲自总结提炼泉州发展民营经济的“晋江经验”。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福建代表团时再次强调,“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2021年泉州市定为“民营经济发展年”,正月初五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动员会,出台《关于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加快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的决定》作为总指导性文件,配套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商务发展、要素保障、营商环境等9份政策文件,开展走访服务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等48个专项行动,推动泉州民营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泉州市践行“晋江经验”的三个特征:


一是顽强拼搏。泉州牢记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泉州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干部和企业家始终保持“爱拼敢赢”的创业激情,越是困难越向前,有效化解信贷风险,抗住经贸摩擦冲击,加快破局开路、弯道超车。“十三五”以来,全市GDP连续跨越4个千亿大关,2020年全市GDP突破万亿元,全国城市排名从第23位上升到第18位。


二是坚守实业。泉州牢记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坚持以制造业立市,坚决把实业坚守好,把企业当成事业来做,大抓逆周期投资,一体布局传统、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202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培育了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城市前10位。


三是政企互动。泉州牢记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践行亲清政商关系,越是艰难时期越同民营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目前,企业困难形势还没有过去,我们要继续发扬政企互动好传统,弘扬敢闯敢干、聚焦实业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一起研判发展形势趋势,探讨今后发展方向,踩准节拍促转型。


本月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勇当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下阶段,泉州市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牢记嘱托,常学常新“晋江经验”,认真践行“六个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加力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大企业、城市能级、新型服务型政府等“后半篇文章”,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争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文本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