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 行业动态 > 详情

审计署:23 家中小行少披露1709亿不良,25亿普惠金融贷款流向房地产或大型集团

文本来源: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3日10:16

审计署网站6月21日公布的《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显示了2021年在各项审计中继续重点关注企业、金融、行政事业、自然资源等4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审计报告称,审计部门审计了23家地方中小银行、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并对5家大型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进行了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有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变形走样等。

审计数据显示,至2020年末,前述44家金融企业账面资产总额12.46万亿元、负债11.31万亿元。


一、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1709亿不良


审计报告指出,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一是资产质量不实,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不良资产1709.62 亿元。

衡量信贷资产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按照风险程度分类,商业银行贷款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即为不良贷款率。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应高于5%。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1%。其中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4519亿、6831亿,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5%、4.09%,合并计算平均不良率为3.23%。如果将审计署披露的少计规模纳入,城商行、农商行平均不良率将由3.23%上升至3.72%,上升了0.5个百分点。

分析来看,金融机构掩盖不良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满足不良率考核的要求;二是可以减少拨备计提,进而达到增加盈利的目的,同时不良贷款减少,还能满足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要求;三是在绩效考核中增加员工绩效工资。

“金融机构为规避监管问责,通过各种手段对不良贷款进行掩盖,导致监管当局无法全面掌握银行贷款风险。实践中,银行一般通过多次展期、非洁净出表等方式掩盖不良。”中部省份某地市审计局人士称,“审计上都有一套方法进行应对。比如对于非洁净出表,主要分析近三年财务报表科目余额变动趋势,对于超过20%变动的科目进行重点关注和调查。”

在过往的审计中,审计署也披露了银行掩盖不良的情况。如2020年审计报告指出,6 户金融企业通过降低标准、虚假转让等方式掩盖不良资产1423.14 亿元。2019年审计报告指出,抽查的43家地方中小银行平均账面不良率2.48%,其中16家实际不良率超过账面值2倍。

2018年审计报告指出,部分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未有效化解。三省份部分金融机构通过虚假方式掩盖不良贷款1005.84亿元。23家村镇银行实际平均不良率4.94%,42家农村金融机构不良率超过5%。

今年的审计报告还披露,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23家中小银行有9家资本充足率不足,13家未按监管要求对流动性进行全面实时监测,8家流动性指标虚假或人为调节,6家出现流动性风险后采取高息揽储等短视行为。

今年3月,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减少一半,连续6个季度下降。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减少333家,现有31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今年4月在央行发布会上表示,金融是经济的镜像。市场经济是有周期的,随着经济周期、金融周期的起伏,不可避免会出现个别的高风险机构。既不要在经济上行期盲目乐观,也不要在下行期过度悲观,要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做好跨周期管理,争取走在金融风险曲线的前面。

审计报告建议,重点要防范化解不良资产处置、信贷资金审批等风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风险隐患。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中小银行加强党的领导。

二、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变形走样

近年来国有大行在普惠金融领域持续发力。2019年、2020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均设定大行普惠金融贷款增速目标,分别为30%、40%、30%。从实际情况看,六大国有银行均超额完成任务。

今年3月初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发布会直言:“我们在推动大银行、大机构服务重心下沉的过程中,也对其他的地方中小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我们下去调研,很多地方的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都抱怨,说工行太厉害了,把我们的很多客户都抢走了,建行也抢了不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再设置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目标。不过,今年5月5日召开的国常会继续对大型银行普惠贷款增量明确了要求,提出“今年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万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5万亿,这一增量背后的目标增速为30%,目标增速持平于2021年。在高基数的基础上,重新设定这一目标增速显示出保小微企业的急迫性。

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了普惠金融贷款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大型银行投放不精准,4家大型银行通过人为调节贷款企业类型等虚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87.18 亿元;有24.96 亿元实际流向房地产或大型集团;抽查517户小微客户有364 户无实际经营。

再如,利用普惠信贷管理漏洞套取资金问题凸显,2家大型银行13.66亿元被一些个人或团伙通过注册空壳公司或虚构贸易背景等方式套取,用于购买商品房、偿还债务等。

报告还披露,中小银行的主责主业是支小支农,但23家中小银行至2021年3月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10.33%,仅为亿元以上大客户贷款占比的五分之一,其中6家涉农贷款余额也已连续3年下滑。

审计报告建议,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合理增长,引导金融 机构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文本来源: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