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 行业动态 > 详情

商业汇票在农牧行业供应链金融中的运用

文本来源: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5日16:12 秦书卷 钟旭 余路婷

图片

农牧行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农业企业是推动经济的重要力量,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加快实施和推进阶段。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实现持续、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农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增长态势,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17万亿,伴随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在下降。应当明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农业的产业功能决定的。农业的最大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这是任何其它产业都无法替代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进而导致对农业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高,从而要求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图片

图1  农业总产值(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片

图2  GDP与第一产业(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暂时性出现了缺口,但利用库存和市场调节,基本达到了粮食的产需平衡。而未来几年我国粮食的产需关系在总体上仍可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粮食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恢复性增长时期。

图片

图3  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万吨)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财政支出,农机具购买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加大对农业财政补贴力度,增强我国农业经营的稳定性。

图片

图4  我国农业财政支出(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前我国农牧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人口减少。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全面铺开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业人口的比重明显下滑,并且耕地规模也不断减少,在国家政策“死守18亿亩红线”的政策下,近年耕地面积下滑的趋势有所减缓。但城镇化导致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整体趋势仍然是无法阻挡的。

图片

图5  我国农村人口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片

图6  我国耕地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是农村发展速度滞后。我国大部分农村发展速度已远远滞后于其它行业的发展,农村发展仍面临着小农经济、劳动方式落后、消费能力差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进城带来的农村劳力资源减少的问题。

三是自然灾害多。农业最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南涝北旱、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综上,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但我国农业仍面临着农业人口减少、农村发展速度滞后等问题,抗风险能力差,为此,我国农业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我国农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农业数字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未来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农牧行业供应链基本情况

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能有效弥补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能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抓住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加速的有利时机,立足国情、分类施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因此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有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值收益,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农业产业链是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是联结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有机整体。它一般由产品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信息链、组织链构成。

图片

图7   农业产业链

核心企业在农业行业供应链中,主要是指以农业原材料生产企业或以农业产品深加工企业,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其本身的生产加工链条就比较长,且对原材料的需求巨大,往往掌控着一定区域内的一种或集中优质农产品原料的采购,并且具备深厚的销售网络与销售途径。

上游供应商主要是指在农业行业供应链中为核心企业提供原材料的农户(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依附核心企业发展。

下游经销商主要是指在农业行业供应链中作为农产品的销售商,从核心企业采购再向最终消费者贩卖。

农牧行业供应链金融现状

图片

农牧行业供应链需求分析

农业金融具有周期长、季节性强、风险大等特点,融资需求在时间、数量、方式、偿还期、偿还方式等都与工业领域的中小企业融资存在本质的区别。流动资金缺口主要存在于“生产、加工、销售”等三个环节。生产环节是供应链最薄弱的环节,即风险最高的环节。农户经济实力最弱,生产一开始就存在养殖、设备购置等方面的资金缺口。农户贷款具有分散、小额、缺乏抵押担保品等不利因素。商业金融机构面对成本收益严重不均衡的农户贷款,多选择退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动力不足,无法满足农户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日益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生产环节。我国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低,经营规模小,资产专用性低,生产技术落后,大面积的种植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加上核心企业对农户的欠款,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积极性和生产连续性,农户需要生产资金投入和及时获得贷款来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加工环节。初级农产品的上市、交易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加工企业需要在短期内支付上游供应者大量的货款,形成较大的流动资金缺口。

经销环节。存货占用销售企业的大量流动资金,存货成本最终沉淀在产品的最终销价上,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经销企业的资金缺乏最终也会将资金压力传导到上游,从而导致供应链整体的资金流不畅。


图片

农牧行业供应链融资需求呈现的特点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农业供应链体系的应用。农业供应链是相对于工业联接型供应链而言的,包含了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产中环节、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及消费环节。随着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发展,传统产业模式下供应商与客户间的单一链状联结逐渐演变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多维网状联结,农业供应链成员围绕着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借助于农业供应链所具有的网络组织特性及其衍生的网络功能,银行着眼于农业供应链中整体金融资源的整合,根据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背景和供应链中龙头企业的信用水平,以农户或农业企业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结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来向农业供应链成员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

传统信贷模式下,农户及中小农业企业财务实力弱,信用水平低,缺乏信贷担保,银行对其授信会面临较大的业务风险,因此农户和中小型农业企业往往成为金融排斥的对象。而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农业供应链的网络功能则有助于银行控制授信风险。首先,农业供应链的多维网状联结结构促进了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便于银行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供应链成员的财务实力、资信和获利能力;其次,信用捆绑技术实现了农业供应链成员间的信誉共享,提升了供应链成员的信用能力;再次,农业供应链网络内生的自我选择、横向监管、集体惩罚等网络治理模式促进了负债履约机制的形成,降低了供应链成员的违约风险。此外,农业供应链网络内的物流、资金流、交易信息流具有相对封闭性,银行针对真实的交易背景设计特定金融产品,以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能够为银行控制信贷风险提供具体手段。

图片

农牧行业供应链金融供给现状

资金主要提供方。目前农牧行业供应链资金的主要提供方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票据贴现等资金供给,给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联保贷款形式的资金供给。

现行农牧行业供应链融资方式。一是应收账款模式。上游中小企业将赊销凭证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取融资。二是存货质押。经销商将自己的库存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三是信用贷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优良的信用等级获得信用贷款。


图片

现行农牧行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不足之处

建国七十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进行了诸多探索与改革,其本质多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的、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变迁,以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为目标,为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工业化中后期,审视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方向不难发现,农村金融体系尚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农村金融仍需追赶农业现代化脚步。我国现代农业与金融融合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完备不对称、农村要素资源难以流转、抵质押条件缺乏、农村金融风险高等瓶颈问题的制约,导致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的速度滞后。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依靠农业供应链金融,加快现代农业与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互促,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

商业汇票在农牧行业供应链金融的运用模式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票据业务作为供应链金融使用最多

的支付工具备受瞩目。银行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将金融服务嵌入其上下游产业链条,健全“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农牧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牧场”等农牧业产业链融资服务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集支付、结算、投融资为一体,应收账款、票据、存货、仓单、订单融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助力农牧业产业链资源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票据在整个农牧产业产业链条中有巨大的发挥空间,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的票据托管、委托收款、票据池授信等一揽子结算、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模式不但可以借助供、销端供应链条上真实的贸易背景,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小微企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防止资金流向“脱实向虚”,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小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难、贴现贵、纠纷多的难题,真正让票据的发展起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图片

票据在农牧行业供应链金融中的运用模式

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主要是农户、合作社等,大部分供应商的资质一般,但基于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间的长期真实稳定的供应关系,可将上游供应商的应收账款票据化,或直接盘活上游供应商手上的存量票据。一方面银行可以直接给予上游供应商票据融资额度,为上游供应商办理贴现、商票保贴、票据池等。如图所示。

图片

图8  上游供应商票据融资方案

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通过引入保理公司,将应收账款资产化,通过保理公司向银行申请票据融资或者质押贷款。如图所示。

图片

图9  上游供应商引入保理公司融资方案

核心企业。中游的生产加工企业一般为农牧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粘性作用,一般情况下企业资质及信用情况相对优质,且对上、下游企业有较强的结算方式话语权。一方面,银行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为其提供票据类资金融通,如票据池、银承、商票保贴、贴现等。如图所示。

图片

图10  核心企业票据融资方案

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可以引入供应链平台,通过供应链平台将整个农牧供应链线上化、数字化,实现合同流、发票流、物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基于其供应链上真实、稳定的购销交易,核心企业可以使用供应链票据进行支付结算,银行给予核心企业供应链票据融资额度。供应链票据具有跨平台、可分包流转、交易关系天然可见等优势,从产业链源头来保证交易真实性,将产业链核心企业信用传导至末端企业,极大程度解决了上下游企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相较于传统票据,供应链票据更加灵活,其创新引入了票据包机制,使得供应链票据可以像现金一样整包或分包使用,解决了企业持票金额与付款金额不匹配的痛点。如图所示。

图片

图11  核心企业供应链票据融资方案

下游经销商。在经销环节,存货占用了经销商大量的流动资金,为了有效改善经销商的资金周转压力,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进而改善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给予经销商票据融资支持。一方面,对于资质不错的经销商,可以直接给予其银承、商票保贴、贴现等授信品种。如图所示。

图片

图12  下游经销商票据融资方案

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公司进行货物监管,通过存货质押或未来存货权质押融资,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推荐要求,与每个经销商及核心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与经销商及第三方监管公司签订“三方监管协议”,委托监管方对所采购的农产品进行监管,货款通过票据支付结算,核心企业收到票据后,可以选择继续支付流转,也可以选择协议付息方式贴现,由核心企业与经销商自行协商费用承担方式,通过此方式既为经销商融得采购资金,又为核心企业确保了产品的稳定销售,进而稳定整个产业链,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与竞争力。如图所示。

图片

图13  下游经销商存货监管项下票据融资方案

图片

票据融资在农牧行业供应链中的优势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上游农户、合作社组织等面临应收账款数额过大、资金短缺的难题,利用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商票保贴业务,可帮助其获得低成本融资。该模式下,利用具有一定品牌规模的加工企业的商业信用,结合银行信用,共同扶持上游供应商,加强流动性,缓解农户资金压力。上游农户能真正实现现金销售,减少应收账款,提前锁定成本,货款回笼迅速,降低票据周转风险,快速获得资金融通。对加工企业来说,相对于银行承兑汇票,这种模式可以省去一定保证金及承兑手续费,节省了资金、财务费用。农产品经销商也可获得银行低成本融资支持,农产品核心企业可扩大销售规模,增强合作粘性,银行可减少资本耗用。


图片

票据融资在农牧行业供应链中应注意的风险点

一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体系有待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但农村金融领域的积弊已久,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还需要循序渐进的展开,金融机构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上下游企业或者是农户,都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支持,然而,大多数村镇金融机构无法从贷款方获得有效抵押物,来规避风险,因此金融机构急需完善其自身风险体系,来应对农业产业融资特点。

二是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健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立在农业产业链的高效运转之中,只有产业链节点健全、产能匹配,各主体通力配合、稳定协作,农业商品流才能有效地运转与产业链条之中,进而确保资金流的安全运转。但是,我国农业链式发展态势出现得比较晚,节点数量分布不均衡,通常种植、养殖节点生产多,加工节点特别是精深加工产业分布不足,农业专业物流节点实体数量更加匮乏;在农业产业链节点产能上面,种植养殖规模远超过加工规模,专业物流规模又远远小于销售节点的需求规模。没有健全的、和产能匹配的农业产业链体系,就无法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培养基”。

三是农业从业者金融意识薄弱。作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农户的金融意识都比较薄弱,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资本积累式自我投资习惯当中,甚至一些地区的农户主要融资方式为向“亲戚朋友借款”,缺乏对金融工具的正确理解,无法正确使用金融工具,这些都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再加上“民间融资”爆发的“携款跑路”现象,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规范也在客观上歪曲了农业从业者对待金融工具的客观看法。

文本来源: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