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来源:票据圈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5日10:37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对于爱惜自身信用、努力“突围”的市场主体,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正在努力以多项政策助企复苏,信用贷款就是其中的“利器”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为了提升对中小微企业保驾护航的能力,我们看到,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金融机构,大家在搭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
比如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经搭建起来了,通过不断深化数据开发与利用,以信用贷款为抓手的金融工具将精准‘滴灌’到爱惜信用‘羽毛’的企业身上。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在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肖钢同时强调,当前不少金融机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智能风险控制,广泛触达小微市场主体,全程无人工干预、线上办理,无担保无抵押的普惠型贷款,及时解决了小微市场主体小额、短期、应急的资金需求,又防范了金融风险,效果很好。但这些普惠型贷款平均下来,每笔只在几十万元的水平,如果小微企业希望用这笔钱去扩大生产经营,恐怕就不够了。
如果要提高贷款额度,企业和银行需要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加,现行的风险控制模型就不太适应了,因此需要搜集更多信息。假设更多触发风险的因素,来改进风控模型,这对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是致力于以信用贷款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机构,未来需要多动脑筋的地方。
这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长短结合,把清欠工作同健全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困难,更要重在建机制。而发展商业信用体系,就是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薄弱,而补上这个短板,应当是健全长效机制的重点任务。对此肖钢提出,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载体,建议积极推进应收账款票据化、数字化,加快建设商业票据信用信息体系,开展商业票据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兑付能力评估,完善票据流通转让和银行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探索建立商业票据担保或风险基金,推动票据增信业务,打造坚实的商业信用基础,为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条件。
文本来源:票据圈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