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 行业动态 > 详情

何黎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成就

文本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2日10:21

图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何黎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成就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何黎明

二〇二二年八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物流领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努力夯实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截止到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00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近12万亿元,物流市场主体超过600万、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A级物流企业接近8000家、规模以上物流园区超过2000个、综合立体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快递业务量超过1000亿件。现代物流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一、现代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指引下,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产业地位稳步提升,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由2012年的177.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5.2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7.2%,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物流市场。社会物流需求扩张与中国制造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适应,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九成左右,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支撑我国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物流需求正在成为工业物流增长重要动力。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保障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网上零售、电子商务持续带动快递物流高速增长。快递业务量从2012年的57亿件增长到2021年的1083亿件,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近三年来,面对新冠疫情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挑战,物流行业企业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充分发挥抗疫保供、稳产稳链主力军作用,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促进物流业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巩固提升。

二、社会物流成本稳步降低,物流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物流费用成本偏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交通运输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物流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国办发〔2016〕69号)、《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73号)、《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10号)等政策文件,出台了简政放权、减税降费、补短强基、互联互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实体经济降低物流成本水平。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1年的14.6%,十年累计下降3.4个百分点。在物流成本稳步下降的同时,物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我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邮政快递业务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在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规模排名前十的港口中占据七席。铁路货运量占比不断提升,铁海联运等多式联运货运量保持20%以上的较高增速。高标仓、立体仓、前置仓快速发展,仓储结构逐步优化。物流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物流规模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物流基础设施受到重视,“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初具规模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物流与公路、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并列,确立了物流基础性和准公益性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了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多种运输方式为通道,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场站、城市配送中心、物流末端网点等为支撑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了“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按照《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发改经贸〔2018〕1886号),要在127个承载城市规划布局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推进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截止到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已牵头确认布局建设70个国家物流枢纽。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显示,规模以上物流园区超过2000个。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国家级示范物流预期建设工作,已先后遴选三批78家示范物流园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和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为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下发通知,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择优支持30个左右城市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规模初具,综合立体交通网已经突破600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世界级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为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了3批共70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有力支持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四、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现代供应链成为新增长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已经纳入“六保”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持续推进补链稳链固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全面部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有关工作。2018年,商务部、中物联等八部门(单位)公布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55个试点城市和266家试点企业,并开展了优秀成果展示推广工作。2021年,在试点基础上推出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10个示范城市和94家示范企业,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现代物流连接生产与消费,贯穿一二三产业,是现代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选出一批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案例名单,激发制造业释放服务需求带动物流业效率提升,促进物流业以专业服务助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起到良好行业示范作用。

五、物流市场主体活力旺盛,现代物流企业群体加快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物流市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物流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近60万家,个体经营户580多万个,物流相关市场主体超过600万,就业人数超过5000万人。总体来看,我国物流相关法人单位中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近年来,规模化集约化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A级物流企业接近8000家,其中,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5A级物流企业超过400家。中国物流50强企业收入合计,已由2012年7274亿元升到2022年的2万亿元,比2012年翻一番,一批千亿级规模的企业开始出现。50强物流企业门槛提高到61.6亿元,是2012年的三倍多。随着我国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对物流交付、时效、品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物流企业间通过兼并重组、联盟整合等多种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快递快运、国际航运、冷链物流等细分市场集中度稳步提升,一批龙头企业纷纷上市发展。传统物流企业逐步从物流提供商向物流整合商和供应链服务商转变,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智慧物流引领行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互联网+”高效物流纳入重点行动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根据意见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和“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申报工作,确定了10家示范基地和28家试点平台。一批骨干平台企业开发推广物流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工具,助力中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交通运输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共筛选确定了283个无车承运试点企业。2020年1月,无车承运人试点结束,《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1968家网络货运企业,整合社会运力360万辆,完成运单量近7000万单,车货匹配逐步向承运经营转变,平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激发新动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融合。无人仓、无人码头、无人配送、物流机器人、智能快件箱等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数字货运、数字园区、数字仓库等新基建推广建设;高铁快运动车组、大型货运无人机、无人驾驶卡车等装备设施起步发展;快递电子运单、铁路货票电子化、航运与道路货运电子订单得到普及。截至2021年底,我国安装北斗导航动态监控系统的重型货车已超700万辆,物流全流程全面拥抱互联网,万物互联的物流互联网逐步形成,新技术对物流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七、“一带一路”深化互联互通,国际物流加快拓展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发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目前,我国已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日本、意大利、瑞士等14国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自2013年至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0.4万亿美元,带动“一带一路”物流稳步发展。2021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5万列、运送14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29%,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中欧班列开通10年来,累计开行4.9万列、运送货物443.2万标箱。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国际物流网络不断延伸拓展。我国国际航运、航空物流通达全球主要贸易合作伙伴。我国远洋航运与世界100多个国家6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拥有国际航线100多条。我国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开通国际航线800多条,通达全球52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铁路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中老铁路、亚吉铁路、蒙内铁路开通运营,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效显著。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6117列、发送货物5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3%和57.5%,呈现强劲增长态势。班列目的地已覆盖新加坡、德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实现了与中欧班列的无缝对接。海外物流节点设施投入加大,海外仓、境外合作区加快布局,2021年海外仓数量超过 2000 个,总面积超过 1600 万平方米,海外物流网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八、物流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标准、统计、培训、学术等行业基础性工作提档升级。物流标准化工作有新进步。党的十八以来,已制定并发布物流国家标准67项、行业标准79项、团体标准34项。中物联还承担了托盘、冷链物流、废旧物运输等国际标准技术委员会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发起或参与多项国际标准项目。统计调查工作有新发展。党的十八以来,中物联已形成社会物流统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物流业景气指数、公路运价指数、仓储指数、电商指数、快递指数、大宗商品指数等指数系列。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成为国内知名、影响世界的观察中国经济走向的风向标。教育培训工作有新亮点。全国已有726个本科物流类专业点、1229个高职物流类专业点和560多个中职物流类专业点,已有70万人参加了物流、采购等职业能力等级培训与认证。“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物流管理等五个专业列入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物流学术科研有新成果。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征集论文、课题成果上万项。中物联科学技术奖自国家科技部批准以来,获奖成果上千项。产学研结合工作走向深入,涌现一批产学研基地,“日日顺创客训练营”等创新创业平台成效显著。供应链专业与物流学术期刊《供应链管理》《物流研究》先后创立,推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研究深化发展。

回首过去,总结十年来我国现代物流的巨大进步和丰硕成果,应该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顶层设计,相关政府部门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归功于600万物流市场主体、5000多万从业人员,以及更加广大的货主企业、设施设备、信息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单位的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归功于始终关心关注物流事业发展的产、学、研、用等各界同仁积极参与,大力配合。

展望未来,是我国由“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的关键时期和战略机遇期。“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指明了现代物流发展方向,要求构建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支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畅想下一个十年或更长时期,聚焦深化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数字化转型和智慧物流创新驱动将更加显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将更加壮大,一体化、标准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水平提升将更加显著,深耕国内、通达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将更加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营商环境将更加完善,共同形成物流强国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当前,正值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我国现代物流全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投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致力于推动物流强国发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现代物流发展道路,以更好的新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本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