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9日10:23
陈华

近年来,异常极端天气频发成为全球供应链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之一。过去一年,我国河南的暴雨洪涝、美国德州的极寒断电等事件接连发生,不仅引发了巨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也深刻冲击了大宗商品的生产、运输与供应链体系正常运行。环境变化的频率和破坏强度远超以往,正在打破传统供应链不受天气变化影响为前提的经营管理观念。
在大宗商品领域,极端天气与能源危机叠加带来的影响尤为显著。今年以来,澳大利亚与巴西因洪水导致铝土矿开采受阻,中国云南、四川因电力短缺而导致大规模限产,欧洲因高温干旱和能源短缺,铝冶炼减产幅度不断扩大。全球铝产业链正面临天气异常变化带来的压力,导致价格波动与供应链风险持续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更早预见天气变化事件带来的冲击,如何在波动中保持供应链的韧性与稳定,成为行业亟需破解的重要问题。传统的仓储和价格管理手段,已难以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复杂变化。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一位在大宗有色铝行业深耕多年的实战专家——彭伟,探讨他如何通过考虑天气影响、生产情况与行业大数据,附加金融工具对冲手段,打造数据化、柔性化的数字供应链管理体系,并引领行业走向“动态调控、精准预判”的新阶段。
面对2022年持续加剧的全球动荡,大宗有色供应链的稳定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回顾这一年的行业变化,彭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年初以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叠加电力不稳定问题以及疫情反复影响,全球供应链大范围混乱失序。在铝产业等大宗有色领域,生产与流通多重受阻,价格波动显著加剧,企业面临的风险敞口迅速扩大。如何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灵活应对,已成为铝产业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外部环境的高频不确定性已成为影响企业运营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彭伟在自建仓储体系与供应链数据化管理的基础上,针对自然环境进一步升级管理体系,形成了目前自成一体的管理方法,即以“两个变化”为核心、“一个工具”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论,为应对自然灾害提升铝供应链的韧性与响应能力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具体而言:
首先,在自然天气变化方面。彭伟系统收集了多源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紧密跟踪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寒潮等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通过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当检测到可能影响生产或运输的判断,管理团队便根据仓库地理位置和需求情况,提出库存调整或提前配货发货的最优方案。例如,在2022年6月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干旱前夕,他的团队就通过天气数据提前两周调整了云南、四川地区的铝锭库存结构,成功避免了限电限产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和价格上涨问题。
其次,在生产与消费周期变化方面。彭伟通过对历史交易数据、宏观经济数据以及特定节假日深加工需求模式的深度分析,建立了动态需求预测模型。以农历春节为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节前采购减少与节后需求增加的时间拐点,指导客户提前安排采购与销售节奏,防止因市场需求突变造成的库存积压或销售断货。2022年春节期间,正是凭借这一系统,企业实现了仓库周转率同比提升50%,库存占用资金减少了50%。
而在价格风险调控方面,彭伟灵活引入金融工具组合。包括使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利用期权策略应对突发价格极端波动,采用DELTA对冲来控制持仓风险,以及运用跨式组合策略锁定价格波动区间。这些金融工具与仓储决策、供应链成本紧密配合,使得企业在铝价年内大幅波动(2022年伦铝价格从2月高点下跌近30%)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公司营运的稳定性。该管理模式在业内引起积极反响,在行业协会交流中多家企业相继学习效仿。
采访最后总结时,彭伟表示:“数字供应链的本质就是对变化的管理。在今天各种变化成为常态的时候,只有把自然变化、经济变化及其他变化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中,通过大数据手机,算法分析,加上金融工具的风险对冲,才能真正构建具备韧性和适应力的数字供应链。这不仅是企业生存的技能,也是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前进方向。”
通过本次采访的探索,我们了解了数字供应链管理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前瞻性策略与实践方法,尤其是以“变化管理”为核心的数字化体系建设,不仅提升了所在企业在极端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也为大宗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本次采访作为行业的实践案例验证了在全球供应链体系深度重构的背景下,推动数据化、精细化、智能化、金融化的融合发展,确实是实现大宗有色领域稳健运行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