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 行业动态 > 详情

国外供应链金融也爆雷,瑞士第二大银行倒下的启示

文本来源:中物联金融委研究咨询中心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4日10:25 冯德良

瑞士信贷集团信用破产分析


近日,几家银行的倒闭掀起了全球市场风浪,美国的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银门银行倒闭之后,士信贷集团(以下简称:瑞信)的信用破产被地板价收购则具有更强的市场冲击力。又一场金融危机要来了吗?金融界笼罩在危机疑云之下。

瑞信成立于1856年,位列全球3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是瑞士第二大商业银行,仅次于瑞士银行集团,是瑞士金融帝国的中坚主体。瑞信的倒下,真正的根源在于激进的市场扩展策略之下的风险管理不善,其中的典型案例就包括Greensill公司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Greensill一度是英国创业公司中的明星,估值达到40亿美元,包括软银、瑞士信贷、GAM和泛大西洋投资集团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发放贷款。2020年,Greensill向175个国家的企业和客户提供了1500亿美元的贷款。

Greensill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基于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通过出让一定的应收账款折扣给Greensill,供应商可以提前收到款项以维持现金流,而核心企业则按合同规定将款项支付给Greensill。从描述上看,该业务是较为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在此过程中,Greensill声称利用一些数字技术进行智能化风险管控。

和银行相比,Greensill这类初创的非银行机构面临的监管约束相对较少,而风险管理经验和底蕴不足。面对无数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急切的规模扩张过程中,Greensill一味追求高增长和高估值,业务的风险管理逐渐失去了控制,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Greensill不仅为一些资信较好的企业提供贷款,为了和大银行抢夺客户和追求高利润,还为一些信用评级较差的企业提供贷款,守不住信用评级的底线;其次,Greensill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其前五大客户,某些时候,这部分收入甚至能占到公司全部收入的90%,违反了避免风险过于集中的原则;再次,信贷的用途完全没有得到控制,比如一些资产是基于对客户未来五年业务情况预测的“未来应收款”,一些贷款甚至被用于购买摩天大楼的股份;最后,Greensill将一部分贷款发放给了Greensill主要资金提供方的下属公司,完全违背了关联交易回避的原则。

Greensill的资金来源主体就包括瑞信旗下100亿美元的供应链基金。Greensill将资产打包成类债券的证券或票据出售给瑞信等第三方金融机构,然后这些证券再广泛的被卖给市场上远离底层风险的投资者。在证券交易和价格炒作过程中,原有的风险被掩盖,没有人关心资产的真实风险状况。

外部环境一旦风吹草动,极易造成冒进的大客户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从而导致积聚风险不可避免的释放。随着资金链的断裂,Greensill轰然倒闭,同时给瑞信造成了不低于30亿美元的损失,瑞信失信,业务全线萎缩,也为今日的倒下埋下了伏笔。


给我们的启示

Greensill整个事件反映了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被践踏,如恪守信用评级标准、避免客户过于集中、管控资金用途、避免关联交易,还包括认真履行风险核查制度,注意市场上的风险警示等。不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有问题,而是在科技的外衣下,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被忽视,业务爆雷也就不可避免。

回过头去看,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些惊天大雷往往都是由于一些低级的错误造成的,这也时刻提醒我们,风险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一时的狂飙突进虽然风光无限,但也容易让人迷失,而持续精细的风险管理才能保得住基业长青。

同时,建立风险意识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业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是风险防范的最基础屏障,时刻紧绷着风险的弦,才能发现风险隐患,防止风险聚集,一些失败的案例,往往是从上到下,都丢失了对风险的基本敬畏。

最后,这个事件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金融科技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度,大大拓展了服务边界,也同时放大了金融风险。尤其在资本的裹挟之下,金融科技在高估值的诱惑下容易丢掉风险管理枷锁,蒙眼狂奔,成为失控的巨兽。因而,对金融科技进行一定程度的严监管,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建立金融科技的运行规则,在重点环节设置“风险检测仪”,这也是我国近年来金融监管政策的主要内容。


文本来源:中物联金融委研究咨询中心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