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9日15:55
引 言
数字经济时代的供应链金融
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和商业形态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推动着社会均衡普惠发展,数字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也推动着我国供应链金融生态走向4.0智能化时代,业务模式趋向去中心、实时、定制、小额,产品和解决方案则以数据为底层支撑,借助于各类综合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和营销链全程信息集成共享,进而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
供应链金融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我国政府一直将深化供应链金融发展作为促进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频出政策以促使其成为融资结构改革、金融服务实体、龙头带动中小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心,实现这一稳定局面离不开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供应链金融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外溢与流程牵引,将高等级的信用与高质量的数据结合,提高了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金融资源可获得性,缓解了全链条的资金紧张和生存压力,在打通上下游堵点、提高链上资源配置效率、构建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方面,充分凸显了我国产业体系齐全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参与主体多元化
随着贸易活动与交易数据稳定增长、融资服务渗透率提高,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供应链资产规模和余额持续增长。产业生态、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和行业需求的多样化,促使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各类主体纷纷从各自的优势领域切入进来,其中既有各大央企及大型民企依托强大的产业背景、业务场景搭建的融资服务平台,也有大型金融机构借助资金富集、技术协同能力开发的金融科技平台。同时,原创技术公司、小型模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软件开发及外包服务商,也穿插其中,各种类型的产品、解决方案创新层出不穷,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通过发挥各自小而灵的独特优势,促使供应链金融从行业性向生态化发展。
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方向和路径
当前的技术实力距离形成“前瞻引领”还有巨大差距,特别是在“数字孪生、隐私计算”这两项技术与业务需求的交汇处,还没有形成实际应用和行业标准,大大制约了平台服务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力度与深度。“数字孪生”是指供应链+金融的仿真流程设计和运营,从创造场景、创新服务、创设供给、激发需求的角度,在虚拟空间试错探路,降低产品与解决方案投入生产环境后的成本与风险。“隐私计算”是解决跨行业多平台协作时各方底层数据同时满足“相互隔绝、完全可信”问题的数字化路径,这一问题如能解决,将彻底打通大中小型企业的信用流转,建成社会化信用和价值流转平台,实质性地支撑双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要成为行业引领者,不仅是实践领先,更要在概念、标准上领先,要有意识地先行几步加强前瞻探索,例如对应“工业元宇宙”的建设,创设供应链金融的元宇宙,从而打破知识壁垒,降低全产业链客户的学习成本,平滑其认知曲线。
一、 新经济环境下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与数字经济政策脉络
1、 金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政策共识和大势所趋
202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强调,未来几年,要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发展原则,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力争到2025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2、国家从“金融服务实体”的指导思想出发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
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这不仅意味着供应链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意味着供应链金融将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年10月,高层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是新时代对我们发出的最新号召和指引。
3、“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催生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
2017年5月,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发布《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7-2019年)》,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机构和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小微企业供应商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要“动员国有大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等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小微企业供应商开展在线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商业银行要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信用、真实交易背景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闭环,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订单融资、应收应付账款融资”。
2018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鼓励企业依托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特许经营权等渠道进行融资,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020年4月商务部等8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发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在推动复工复产、稳定全球供应链、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利用科技赋能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应用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赋能,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引导信贷资金直接、精准传递给微观市场主体,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同时,促进实体行业发展。
2022年9月,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22〕29号),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应收账款质押和保理融资,满足不同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支持探索应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链上应收账款签发、确权、转让、质押等信息的记录和验证。鼓励用好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服务平台,开发与中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应收账款线上融资产品,拓宽应收账款业务范围,提升融资效率。
为了顺应政策要求、响应中小微企业需求、发挥国有大型核心企业作用、利用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华宝投资欧冶金服开发运行的“通宝”应收账款债权融资平台应运而生。
4、智慧供应链创新应用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服务绿色发展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重点产业的供应链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的统计分类(2021)》,其中对数字经济作了明确的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的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2021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发挥金融科技对绿色金融推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快金融科技应用,对工业企业、项目进行绿色数字画像和自动化评估,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
二、 供应链金融的行业特征及发展态势
1、供应链金融的六大特征
从产业链和供应链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金融服务提供者通过对供应链参与企业的整体评价(行业、供应链和基本信息等),针对供应链各渠道运作过程中企业拥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以资产所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运用丰富的金融产品,采用闭合性资金运作模式,并借助中介企业的渠道优势,来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最终为企业、渠道以及供应链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提升供应链的协同性,降低其运作成本。
具体而言,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有:
1)现代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基础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适应新的生产组织体系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特别是一种融资模式。它不单纯依赖客户企业的基本资信状况来判断是否提供服务,而是依据供应链整体运作情况,从企业之间真实的贸易背景入手,来判断流动性较差资产未来的变现能力和收益性。通过融入供应链管理理念,可以更加客观地判断客户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运营能力。没有实际的供应链管理做支撑,就不可能产生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管理、运行的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规模和风险。
2)依托大数据对企业整体评价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提
整体评价由供应链服务平台发起,分别从行业、供应链和企业自身三个角度对客户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判,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其是否符合服务的条件。其中,行业分析主要考虑客户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监管环境、行业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供应链分析主要评判客户所在供应链的行业前景与市场竞争地位,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地位,以及与其他企业间的合作情况等信息;企业基本信息的评价主要是了解其运营情况和生产实力是否具备履行供应链合作义务的能力,是否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与营运效率,最为重要的是掌握企业的资产结构和流动性信息,并针对流动性弱的资产进行融通可行性分析。显然,上述所有信息都有赖于大数据的建立(大数据指的是某事物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以至于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实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的数据)。事实上,供应链运行中的每一笔交易、每一项物流活动,甚至每一次信息沟通都是“数据”,平台通过筛选、整理、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不仅仅只是简单、客观的结论,且能用于帮助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效率,搜集起来的数据还可以用于规划、引导供应链金融活动。
3)闭合式资金运作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刚性要求
供应链金融是对资金流、贸易流和物流的有效控制,使注入企业内的融通资金的运用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按照具体业务逐笔审核放款,最终通过对融通资产形成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及时回收与监管,达到过程风险控制的目标。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运作过程中,供应链的资金流、物流运作需要按照合同预定的确定模式流动。
4)构建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手段
供应链金融要有效运行,关键点在于商业生态的建立。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穆尔(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概念,指以组织和个人(商业世界中的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市场中介、投资者、政府、消费者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它们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职,但又形成依赖、共生的生态系统。在这一商业生态系统中,个体虽有不同的利益驱动,但身在其中的组织和个人互利共存、资源共享,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共同维持系统的延续和发展。在供应链金融运作中,也存在着商业生态,包括管理部门、供应链参与者、金融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以及各类相关的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和企业共同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圈,如果不能有效地构建这一商业生态系统,或者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难以进行实时的沟通和互动,则供应链金融服务就很难顺利开展。
5)企业、渠道和供应链,特别是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与传统信贷服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服务运作过程中涉及渠道或供应链内的多个交易主体,服务提供者可以获得渠道或供应链内的大量客户群和单一客户信息,为此可以根据不同企业、渠道或供应链的具体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供应链中的小企业,尤其是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往往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这些企业的资金流得到优化,提高了经营管理能力。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都能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得到解决。例如,在传统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财务信息不健全等原因,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信用风险高的状况,且一般认为中小企业道德风险高、存在机会主义倾向,最终使得传统金融服务的成本收益不经济。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上述问题可一一解决,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嵌入在特定的供应链网络中,供应链网络的交易信息以及竞争力,特别是供应链的成员筛选机制使得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信用风险高的问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成员会对其上下游进行严格的动态监督,促进了供应链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交换,再辅以灵活多样的外包合作,不仅能控制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而且降低了运行成本。
6)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针对目标
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企业会因为生产和贸易的原因,形成存货、预付款项或应收款项等众多资金沉淀环节,由此产生了对供应链金融的迫切需求,因此这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就为服务提供商或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提供了理想的业务资源。但是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针对目标时,要具备一个关键属性,即良好的自偿性,要能够产生确定的未来现金流,如同企业经过“输血”后,必须要成功实现“造血”功能,“输血”意愿以“造血”能力为前提。
2、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离不开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供应链金融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外溢与流程牵引,将高等级的信用与高质量的数据相结合,提高了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金融资源可获得性,缓解了全链条的资金和生存压力,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堵点、提高产业链上资源配置效率、构建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方面,充分发挥了我国产业体系齐全的优势。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促进供应链上的资源流转,加速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是促使产业链供应链疏通堵点、补齐短板、做强做大的利器,也承载了保障供应链稳定、优化供应链运营效率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在贸易活动增长、融资渗透率提高以及有利的监管环境的推动下,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不断增加,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高达18.87万亿,同比增长12.7%。各种供应链交易和业务的增长促使资产持续增长,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我国供应链资产余额从2015年的55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3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百万亿元。按资产余额计算,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5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3万亿元,CAGR为11.3%,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0万亿元,2019年至2024年CAGR为11.8%,市场前景广阔。
同时,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将倒逼行业供给扩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需求仍十分旺盛,根据奥纬咨询报告,2019年约有47万亿元(占比52%)的小企业贷款未获得满足,预计2024年将增至77万亿元。同时,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相对较大,根据中国社会融资成本指数,平均融资成本普遍10%-20%之间。由此,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发展意义更为突出,亟需更多的机构主体、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更为庞大的供资规模纳入其中,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3、当前市场的竞争态势
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竞争业态主要有竞争主体多元化、服务客户数量有限、业务融资规模偏低和利润贡献偏低四大竞争态势。根据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数据显示:
1)竞争主体多元化
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和需求上涨,我国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呈现更加多元化格局,各类主体都将从各自优势领域切入,包括: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物流企业、产业核心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类金融科技服务企业等。2019年供应链管理企业、B2B平台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三类合计占比达到51.66%,它们共同优势在于不仅参与或服务产业供应链的部分交易环节,且具备相应的链内整合和连接能力。银行、保理、基金、担保、小贷、信托等持牌经营的金融机构作为流动性提供者,占比为25.12%。另外,大数据+AI类、区块链类、物联网类服务商借助于金融科技的优势,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拓展和增值提供赋能,占比为9.6%。
2)服务客户数量有限
超过65%的供应链金融企业服务的客户范围相对有限,客户数量在500家以内,42%的客户数量在100家以内。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B端服务产业壁垒高,不少企业起步选择基于自己更加熟悉的特定行业深耕细作,另一方面也同时受限于国内商业信用环境相对较差的、金融科技应用还不够成熟,真正数量上占主导的微利企业尚未被有效的金融服务所惠及。
3)业务融资规模仍然偏低
绝大部分的供应链服务企业的融资规模在50亿以下,占总量的65.82%;其中总规模不足1亿的初创型机构,占总量的14.56%。只有24.05%的企业为融资规模在百亿级以上,其中有43%的企业为银行机构及金融机构。总体上,供应链金融融资规模分布较为分散,小型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的融资总量与大机构的融资总量差距悬殊,融资总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也对应着融资成本的差异。小型机构在融资成本、规模劣势的情况下,需要有自身独特的差异化服务优势(包括但不限于:科技优势、数据优势、行业深耕优势等)才能在行业中安身立命。
4)利润贡献偏低
据分析,74.19%的企业中,供应链金融业务利润贡献率低于25%,30.32%的企业该贡献率甚至低于5%。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多为多元化经营,专注供应链金融的机构较少,另一方也反映了大多数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和投入部署期,目前盈利能力有限。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转型
1、供应链金融开始迈入4.0时代
随着金融赋能供应链的政策导向、细分产业的金融需求和发展战略不断变化,金融与供应链也逐步进入深度交融的阶段并呈现出新时期的特点。历史上,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
1.0时代:线下“1+N”,核心企业+多家上下游企业。在互联网技术还未开启的时代,金融机构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以完成对核心企业提供服务的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但此时融资服务受诸多因素影响,如金融机构对存货数量的真实性不易把控,较难核实重复抵押的行为,操作风险频发等。
2.0时代:线上“1+N”,核心企业数据+多家上下游企业。这一阶段将传统的线下供应链金融搬到了线上,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金融机构完成对接,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仓储、付款等各种经营信息。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持,线上供应链金融能够高效地完成多方在线协同,提高了作业效率。虽然已经取得了核心数据的支持,但这种大数据只涉及关键的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控制力不足,尚不能收集和掌控真正融资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数据。
3.0时代:线上“N+N”,核心企业+多家上下游企业+全数据电商云服务。平台的搭建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出现了货物质押之外的方式,通过在企业交易过程中对应收账款的质押等方式,金融机构搭建一个服务平台,让中小企业的订单、运单、收单、融资、仓储等经营性行为都完整呈现在系统中,同时引入物流、第三方信息等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这个系统中,核心企业起到了增信的作用,使得各种交易数据更加可信,此外还有更多的关联企业参与进来,试图凭借自己的优势构建服务整个供应链上的平台,这也是目前供应链金融形式多样化的原因之一。
4.0时代: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供应链金融4.0开始走向智能化时代,业务模式趋向去中心、实时、定制、小额,产品和解决方案则以数据为底层支撑,借助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供应链和营销链全程信息集成和共享,同时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和商业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推动着社会均衡普惠发展,数字化、普惠性社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总体上,数据化、信息化拓宽了经济与金融的边界,变革了商业和财务的管理模式,催生了产业金融。在数字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中,供应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供应链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在财资管理的职能中,产业金融的经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技术手段,基于真实交易,企业将经营触角延伸至产业各方,在交易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动向中,实现信用的有效流转。供应链金融以金融科技对供应链“四流”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分析,依托数字增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使之可以主动适应数字经济的变化,契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使之达到商业可持续,从而构建一个有深度的、可以满足数字经济普惠性发展要求的服务体系。
2、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解析
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从二十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左右兴起,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云、大数据等技术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科技进一步赋能供应链金融行业,催生行业变革的同时,也从风险控制、效率提升、降低成本等方面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为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当前,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正在基于以下技术热点展开:
1)物联网
物联网可以提高供应链金融各方交易的透明度,其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主要是通过传感技术、导航技术、定位技术等方式,在仓储和货运环节实现线上化、可视化,控制和动态管理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当异常情况出现时,实现及时预警。在物联网平台与资金端结合以后,可以提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真实交易数据,保证资金的回笼,形成封闭运行。
物联网的可视跟踪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效率,能有效控制风险。作为交易数据、物流服务、库存服务的平台,物联网可以打通资金融通、资源需求,实现物流与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形成整个产业链的真实交易数据和信息共享。除了可视跟踪之外,物联网还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从而提高IT系统柔性服务水平。此外,物联网能够辅助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加快贷款审批速度、提升贷后管理效率、监控质押物保管状态,进行动态管理等。
2)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个开放式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巩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首先,大数据拓宽了供应链金融服务者所关注和使用的信息维度,平台通过接入和整合相关主体的交易历史、交易习惯等信息,对交易背后的物流信息进行跟踪,全面掌控平台上相关主体的交易行为,最终通过这些信息给相关主体以融资支持。
另外,大数据所整合的过程动态信息,极大地提升了可用数据量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业务成本,提高了贷后管理能力。在多维、动态、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提升客户画像能力,实现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通过引入客户行为数据,将其与银行资金信息、物流数据相结合,得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景视图,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客户筛选、精准营销能力,提升智能风控决策水平。
3)区块链
供应链金融需要多方合作,数据也来源于多方面,但是多方合作通常缺少一个传统中心化的治理机构,而区块链可以助力供应链金融创造更多场景并建立信任环境。在此基础上,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加密、智能合约等技术,为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智能合约是一个能够自动执行事先约定合约条款的系统程序,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内外部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当条件达到预先设置的条件时,系统自动执行相应的合约条款,完成交易。智能合约有效缓解了现实中合约执行难的问题,以实物融资为例,完成交货后即可通过智能合约向银行发送支付指令,从而自动完成资金支付、清算和财务对账,提高业务运转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损失。
3、科技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特点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活动呈现出与金融科技相关技术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使得供应链运营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也变得日益高效和智能。在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1)整合化
单一技术往往只涉及单一节点的单方面改进,效果有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基础技术整合运用后,进一步结合边缘计算、AR/VR、图像识别等通用性技术,形成综合性的工具套件式解决方案,可以共同发挥作用。
2)数据化
科技与供应链场景深度融合,实现各供应链环节的进一步数据化、线上化。通过技术手段,促进交易的单证、交易的资产得到真实性保证和真实反映,实现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真实映射。
3)场景化
任何技术都不能脱离具体使用场景而发挥作用,针对具体场景和流程的拆解和需求解读,最终形成针对场景的定制化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
4)可视化
通过将整个的供应链交易链条数字化可视化,还原真实交易场景,持续监控交易资产,可以更加全面和动态地反映供应链的实际运行状态。在此基础上,相关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成本被大大降低,科技承担了传递产业信用的媒介作用。
5)智能化
更加多元化的供应链金融网络生态中,有产业供应链的交易方、流动性提供方、风险管理方等多方角色主体,各个主体不仅能够有效地触达信息数据,还能与生态网络进行深度的数据信息交互,信息的广度、深度、实时性都将大幅提升。
6)协同化
供应链金融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针对供应链的管理单独寻求最优解决方案,技术应用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运营各个方面,来协同寻求整体最优解。
(本文素材源自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宝武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主持人:郭保民 中国宝武集团华宝投资首席经济学家。柯迪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韶晖 华宝投资生态圈金融部副总经理;施乐 宝武集团华宝投资生态圈金融部。何泽战 金林 朱兴楠 田永超 张士桦 张春晖 苏成强 吴晓明 王婵对本课题亦有贡献。)
文本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