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您当前的位置: 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 行业动态 > 详情

工信部等7部门发文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上海搭建重点服务AEO的供应链金融系统;首钢建设首钢京票融资放款

文本来源: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5日09:28 冰河

图片

3月4 星期一

上周(2月26日-3月4日),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市场11个消息值得关注。

行业政策方面,工信部等7部门发文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低碳转型融资服务;上海市商务委、发改委联合搭建重点服务AEO(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系统;重庆市和广东省最高法院发布新政,利好供应链金融。

行业企业方面,首钢供应链金融平台与建行完成首笔线上直融业务;陕西能源化工交易所延长云商供应链金融授信额度突破亿元;渤海银行携手联易融落地首笔线上反向保理多级流转业务;上海临港园金数科首笔供应链金融业务落地。

中物联金融委本期“每周热点聚焦”,对相关信息摘要如下:

政策动态

1、工信部等7部门: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低碳转型融资服务

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引导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在产品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面的经验,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提升服务。鼓励绿色低碳装备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积极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开发推广绿色制造解决方案,提供绿色诊断、计量测试、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检验检测、评价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深化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在供应链场景下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低碳转型融资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

2上海市商务委、发改委:搭建重点服务AEO(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系统

2月26日,上海市商务委、发改委联合发布《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本市海关高级认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提出:搭建重点服务AEO(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系统。进一步发挥“单一窗口”大数据的优势,提供真实贸易背景和合规风险支撑,推动金融机构对AEO及其上下游企业的贸易融资给予支持,探索推出“AEO信保融资白名单”,鼓励银行为白名单企业提供免抵押担保的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支持。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统筹协调境内外金融资源优势,为AEO“走出去”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服务方案。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 AEO 贸易融资综合成本,鼓励有条件的区级财政给予 AEO 融资利率补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3重庆市经信委:率先创新供应链融资产品  探索供应链融资奖补

2月29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服务行动计划(2024—2027年)》。

《行动计划》提出率先创新供应链融资产品。一是发挥重庆市现代产业链服务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加快开发“渝链贷”相关产品及服务,帮助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批量高效融资。二是鼓励金融机构依托汽车、电子等制造业核心企业,开展“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票据贴现”“信用证”等形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三是探索以“核心企业交易数据+协助账户锁定+政府部门基本面数据”为核心,无需核心企业确权、不占用核心制造业企业授信额度的数据确权供应链融资新模式。

探索供应链融资奖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广大企业、金融机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协同共享,联合开展供应链融资服务创新。探索设立促进制造业供应链融资奖补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制造业应收账款质押、货物(仓单)质押贷款等供应链融资,提升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和制造业核心企业参与积极性。(重庆市人民政府)

4、广东省最高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规范供应链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3月1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

其中提出:立足制造强省定位,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准确适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为我省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提供有力支撑。在“大产业”升级、“大平台”建设、“大项目”落地、“大企业”发展、“大环境”营造上体现司法担当作为,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为大型产业园区提供高效便捷司法服务,保障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司法指引功能,支持重点创新平台与联合创新体的搭建与运行,推动创新驱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依法审理票据、保理合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租赁纠纷案件,规范供应链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广东法院网)

行业动态

1、首钢供应链金融平台与建行完成首笔线上直融业务

2月29日,首钢集团下属的供应链金融平台——首钢供金平台与中国建设银行达成线上对接,成功完成了首笔线上直融业务,即首钢建设开出的首钢京票融资放款。这一合作案例标志着双方在金融创新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利用科技手段优化资源组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首钢供金平台的成立是首钢集团响应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自2022年11月上线以来已吸引了2378家供应商注册使用。通过该平台操作的首钢京票在过去一年中开立总额达到124.85亿元,促成融资总额100.72亿元,有效降低了供应商的融资成本。(观点网)

2、联易融助力“国机E链”联通苏美达SRM系统,推动供应链金融场景化、生态化

3月1日消息,近日,国机集团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国机E链”和苏美达SRM系统(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ystem,即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正式完成数据与业务的互联互通,达到信息的可信交互,在联易融的供应链金融科技能力支持下,双方实现了电子债权凭证的自动化开立、流转、融资等功能。据了解,苏美达集团是国机集团的核心成员企业,苏美达SRM系统是其首个与供应商交互开放的核心系统。在“国机E链”和苏美达集团SRM系统贯通后的一周内,有3家供应商率先使用电子债权凭证融资功能。(联易融数科)

3、陕西能源化工交易所 延长云商供应链金融授信额度突破亿元

2月29日,据陕西能源化工交易所消息,随着江苏省某公司一笔300万授信额度成功到账,延长云商供应链金融累计授信额度突破1亿元大关。延长云商供应链金融服务是交易所在丰富的客户资源、真实的交易数据和诚信的企业信用体系等多重优势加持下,全面融合数字经济和金融业务,携手京东科技和昆仑银行上线的“无担保、无抵押、全国通”数据贷供应链金融服务。该服务突破了传统银行抵押担保、跨区域流通等贷款限制,自去年11月下旬上线以来,有效缓解了客户融资难、融资慢等急难愁盼问题。(延长云商资讯)

4、渤海银行携手联易融落地首笔线上反向保理多级流转业务

2月28日消息,近期,渤海银行和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商联易融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达成合作并完成系统直连,并于2月28日落地首笔线上反向保理多级流转业务。联易融作为项目的科技支持方,基于自研的区块链多级流转平台“讯易链”,以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式助力渤海银行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进阶。双方自2023年12月正式启动项目以后,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系统开发、对接、直连测试等多项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和部署工作,刷新了渤海银行内部供应链平台对接纪录。(凤凰网安徽)

5、上海临港园金数科首笔供应链金融业务落地

3月1日,由临港集团园金资本、中信梧桐港和中控远景共同设立的上海临港园金数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首次成功为新片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园金数科旗下“园金E信”产品成功实现了首笔放款,协同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为上海诺倬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上海诺倬力成为园金数科首个园区企业客户。园金数科通过为供应商开立应收账款凭证,有效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提升资金运作效率,助力企业稳健发展,也为园区其他企业树立通过供应链金融实现提质增效的成功典范。(临港集团)

6金网络与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共商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合作

2月29日消息,近日,金网络上海大区总经理章凌毅、副总经理黄峥嵘接待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交易银行部(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方怡菁、供应链团队产品经理曹冰一行来访,开展座谈。此次会议旨在深度探讨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深化合作项目,以期共同推动双方后续项目的合作发展。

会上,方怡菁对浦发银行供应链产品“浦链通”的最新突破和特色进行了详细介绍。她表示,“浦链通”产品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供应链金融领域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章凌毅分享了金网络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他详细介绍了金网络的创新产品,同时表示,这些创新产品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还能够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双方还就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当前政策、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上海地区重点目标客户的潜在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此次交流,不仅加强了金网络与浦发银行之间的业务联系,也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座谈会标志着金网络与浦发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双方将携手共进,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航信金融)

7中铁供应链金融平台与中登网实现线上对接

2月28日消息,近日,中铁供应链金融平台(中铁E信、保理核心业务系统)与中登网完成线上对接,通过三方API接口,实现对平台系统业务在中登网的实时登记、查询、撤销等功能。

平台系统与中登网对接后,通过实时同步数据,可以减少人工操作错误,有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登记、查询等功能,避免了应收账款重复抵押,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升了平台系统自身风控水平。同时还可以减少人工录入数据的工作量,提高运营效率。(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


文本来源: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