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来源:浦东航运周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14:04
吴妮

12月2日,第二届浦东航运周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启幕。作为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年度重磅行业盛会,本届航运周以“航稳智远 共赢生态”为主题,设置一场政府主办的主题大会与56场产业机构自主策划的专题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港航、贸易、科技与政策界的400余位嘉宾汇聚一堂。希腊、挪威等重要航运国家驻华领事、国内部委主管领导及头部企业代表悉数出席,形成了广泛国际参与与本地政策引导并举的产业对话格局。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航运展会之一,浦东航运周在过去两年里逐步成为反映行业趋势、推动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今年大会重点围绕港航一体化、绿色转型、智能升级和安全韧性等热点议题展开交流,诸多共性挑战再次被推至台前。其中,关于全球地缘政治带来的海运路径重构,港口通行效率下滑,以及产业链配套滞后等问题的讨论尤为热烈。
这些表象问题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更深层的结构性困境:当整个行业正逐渐摆脱“高增长—低运营效率”的惯性模式时,如何构建一套真正能应对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系统能力,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而早在2023年浦东航运周的分论坛上,航运产业链和危化品运输专家、图云集团的CEO王海涛就提出了自己的路径框架——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一体化体系、建立指标驱动的精细化机制、完善主动式安全管理系统”三大方向,探索中小航运企业的韧性运营之道。
当时他的演讲并未以“数字化”或“智能化”等热门概念为核心,而是强调“系统整合能力”才是航运企业能否走得稳、走得远的关键。今天看来,这种思路不仅被部分企业验证为可行,也逐渐成为行业主流意识中被高度认同的方向。
王海涛提出的第一个结构性设计,是建立“航运贸易一体化的内循环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线条经营方式,图云集团在他主导下,打通了船舶运输、水上供油、油品销售和船代服务等多个业务环节,不再依赖外部过长的供应链,也因此在多次市场剧烈波动中保持了稳健运行。比如在2022年国际油价剧烈震荡期间,该集团通过自主的供油体系避开了高点采购,在成本控制上展现出极强韧性。
这一模式的实际价值,在近两年港口拥堵、运力失衡频发的大背景下愈发显现出来。许多依赖外部节点的传统企业被迫停航、改线、重新谈判合同,而具备自主掌控能力的一体化企业则能在第一时间调整业务路径,最大限度降低影响。“与其在危机来临时四处找解法,不如在日常运营中把系统能力建好。”这是王海涛在去年演讲中留下的原话。
他所提出的第二个路径,则聚焦在“以指标体系为支撑的数据管理逻辑”。航运企业的数据体量庞大,但真正用好数据并形成可决策机制的企业并不多。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海涛带领团队自主开发了一套覆盖船舶状态、油耗变化、气象数据与物流周转效率的指标体系,实现对船队运行、库存调配和航线决策的精细管理。该系统不仅帮助图云集团连续三年将单位油耗下降近8%,更重要的是,其可复制的指标模型也成为不少中小企业竞相模仿的模板。
“数据如果只是展示图表,那就只是数字,而不是工具。”他在演讲中强调,真正有效的数据机制,应当与流程、责任和执行挂钩,成为每一个岗位日常行为的一部分。这套理念也在2024年浦东航运周多场分论坛中被频频提及,可见其已逐步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治理方向。
第三个板块,王海涛提出了“高标准、主动式的安全管理系统”。传统航运安全管理往往以合规为底线,更多停留在应急响应层面,而图云集团的做法是从运输规划、设备预警到人员培训均实现前置化、制度化。在一个案例中,系统提前捕捉到燃油效率异常,王海涛果断安排中途检修,避免了更大的运营与安全风险。在另一次远洋运输中,他通过气象系统提前识别到台风带路径,成功调整船舶航线避开风险区域。
他在演讲中指出,“主动性”才是现代航运安全的核心,“事后控制成本远高于事前优化”。而这套理念,在2024年的航运周上被更多企业视为构建行业“可信任能力”的基础——即在行业链条上游、下游均可与之协同,对其安全运营具备可预判、可依赖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王海涛的这三项结构性建设理念,虽来源于一家中型企业的实际操作,但在当前行业发展背景下,其适配性与复制性被越来越多同行所验证。在本届浦东航运周的一场关于“供应链安全与系统能力构建”的闭门研讨中,多位来自港口集团和物流企业的代表就提到,当前行业转型的瓶颈不在于工具缺失,而在于系统构建能力的短板,而王海涛代表的这类民营企业提供了相对清晰的实践范式。
作为媒体观察者,我们也注意到一个趋势:中小型企业正在从“执行节点”转向“能力创新”的主体。过去中小企业被视为行业中的“波动响应者”,而现在,它们正凭借对系统的理解和场景的敏感,在某些结构性问题上走在了前面。
在2024年浦东航运周现场,尽管人工智能、绿色燃料、港口协同等仍是热门议题,但贯穿其中的核心议题,其实已不再是“买什么技术”,而是“构建什么能力”。从王海涛2023年提出的一体化运营与指标体系,再到如今被行业更广泛吸纳的“系统性思维”,航运产业链的认知正在被重塑:面对外部不确定,内部的可控性、协同性、前瞻性,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行业正在悄然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的起点,往往不是从一次技术更迭开始,而是从一个企业主动提出并坚持的体系建设中萌芽。
文本来源:浦东航运周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